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让小学生领略古诗词真正的美

时间:2017-02-23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  王立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学生感受到他的爱国之情。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等。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要关注古诗词的音律美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在诵读中领略诗歌韵律之美
  古诗语言精致凝练,琅琅上口,具有节奏美。要让学生不断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们细诵读,品出味道。
  诵读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兴趣中不断探索诗词的意境、领悟诗情。
  不少古诗词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不去认真读、多读是难以理解其价值的。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二、在想象中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自古就有诗言志词传情的说法,所以古诗词很大一部分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思考方式,是我们理解当时人思考方式的重要途径。然而毕竟跨越了千年时光,当时有些思考方式放到今天可能不合理,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资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如果不幻化成学生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久无法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更无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而通过一番描述,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想象后,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主题是诗词中的灵魂,如果对其中的主题没有把握好就谈不上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切体会诗词带给我们的意境之美。
  三、在诗歌中感受节日文化之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合理开发与利用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远“保鲜”,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