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识字教学渗透字理,让识字变得更有趣味

时间:2017-02-16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通州区临河里小学  齐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汉字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系统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构形依据和道理。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个汉字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了解了“故事”,也就认识了汉字。而这“故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规律就是汉字的构形规律。学习汉字就是要按照汉字的构形规律来进行,抓住汉字的这个本质特征,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这个“根本”集中的体现了汉字“依形表意”的系统功能,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联,可谓“寓义于形、构形有据、据有明理、形理相通”,因此,“知理有助识形”是顺理成章的。简言之,字理识字是寓识字于了解汉字字形演进成型规律之中,即:究其“所以然”,因而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比较自觉、主动地抓住汉字学习的关键——字形的识别,而且是在理解字义、掌握“形”、“义”关联的基础上完成的,辩证地将汉字“形音义”三者的统一性作了合理的处理,形成有机整体的系统概念,可以有效的减少知其“字音”而写不出或写错“字形”的现象。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实践:
  一、形中有理,学好象形字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编排都是从构字率较强的独体象形字开始的,而且常常是图字结合,通过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汉字表意的特点。如:“水、火、山、石、土、田”这几个字,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与字相关的画,让孩子猜猜画中是什么?然后将字与图一一对应,引导孩子发现字与画的关系,让他们知道,原来一个汉字表达了一个意义,原来看图也可以识字,随后的口头组词也将迎刃而解。“木”字的教学中,在书写上也究其所以然。为什么写法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其实是有原因的。“木”的第一笔“一”表示树的枝杈;第二笔“丨”表示树的主干、树身;下面的第三、第四笔“丿乀”表示树根。“木”是一棵树的形象,所以叫象形字。在教学时,我把树的枝杈、根都画出来,把古文字也画出来,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笔顺的记忆更生动、更形象。
  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汉字的表意特点,还要让他们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还有利于汉字笔画的记忆。例如:例如:我在教学“牙”字时就做了如下的处理。“牙”字是一个象形字。我抓住这个特点,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演示“牙”字的演变过程。先出示金文的牙—— 让学生观察,猜猜这是哪个字?引出牙的古形,上下牙交错咬着;随后又出示小篆中的牙——  ,从这个字中,我们找到了更清晰的上牙与下牙。再出示现代字“牙”时,我与孩子们做比较,找笔画形近处,更加形象的记忆字形,突破了记字难点。这个字理点的渗透,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更大的成功点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激发了他们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二、 形旁能表意,掌握形声字
  汉字大多是形声字,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用于表意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的创造性的学习大量的形声字。在教材第18课《红领巾真好》中,我们学习了一个新偏旁“页”。页是象形字, 上面是首,下面是人,从页的字都与“头、面”有关。这时再出示生字“领”对其意义的理解自然而成,那么给“领”组词也就不再成为问题。学生自然组词:衣领、领巾、领带、领子......最后,我又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页”字旁的字,学生列举出:顶、颜、须、项、颈、颅、颊等等,而这些字都与“人头”有联系。
  再如:“月字旁”,这是篆文中的,作为偏旁又叫“肉月旁”,本意是肉,它所构成的字多是与身体各部位有关的,指的是肉体。
在古文字中,它们本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统称“肉月旁”。 因此在教学“肤”字时,我有意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师:出示小篆,你们猜猜这是哪个字?
  生:是“月”字
  师:出示“肤”这个字读什么?
  生:fū 
  师:这个字的偏旁是谁?
  生:“月”字旁
  师:你们知道吗月字旁还有一个名字叫“肉月”,它的本意是肉,以肉月旁为偏旁的字,字义大致和肉相关。 我们看“肤”这个字,是否与肉相关?
  生:点头赞许,组词:皮肤、肤色
  师:肉月偏旁的字还有哪些?
  生:肝、胆、肚、肠、胃、肥、胖等,它们的字义都和肉相关。(身体器官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对汉字的归类、记忆、理解是否会逐渐形成一种能力呢?
  三、 分与合,巧记会意字
  会意字的学习,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更加神奇的汉字王国。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分解”与“组合”的方式。例如:“看”字,小篆写作 。教学时,首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展开想象,这像一只高高举起的手。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路上经常出现的动作就是手在眼的上方,举手遮光,远眺侦查。如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作为动词有:注视,欣赏;盯住,守护的含义,如:看书、看穿;看门、看家,意不同音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再如“明”字,我用组合的方法演示了其演化过程。先出示 7.jpg ,学生一看便知这是“月”,再出示 ,也很简单,这是。两个一组合变成了 ,这是哪个字呢?月亮和太阳都发光,能照亮大地,这是甲骨文的“明”字。学生会产生疑惑。咦?为什么“月”在左边,而“日”在右边呢?接着老师分别出示金文和篆书的“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有了很大的变化。后来人们主要用“明”来表示日光充足。学生如梦初醒,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多么有趣的汉字文化呀!”这一定是学生当时的心中所想。
  会意字在部首区分上也很有意思。例如:宀盖头和冖宝盖的区分。在教学中,我举了两个字来向学生说明,这两个字就是:冠和家。这是小篆 像帽子, 是人, 是寸,抓。它的造字本义是:古代男子成年(20岁)礼,手持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称戴帽为“冠”;称脱帽为“免”。这是小篆 ,  表示屋子, 表示猪。它的造字本意是: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这一说明,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宀盖头”和“冖宝盖”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宀盖头”有房屋的意义,除了家还有室、宿、寒等;而“冖宝盖”有帽子的含义,不仅如此,还有一个部首也有帽子的意义,它就是“冃”比如冒、冕,这也凸显了汉字的不断演化过程。
  汉字之理远远不止如此,但是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如何掌控低段识字量大这一难题,我想运用字理教学成效显著。因为这样有利于突破汉字“识形”这个难点,强化了字形识别的形象记忆,增加了理解记忆的训练,满足了究其“所以然”的需要,改善了积极有序的联想,促进了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和及早形成汉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更大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祖国文字源远流长。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