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官园小学 王海立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几乎遭到忽视或训练过于形式化、理想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写作文让他们成为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对写作文充满了恐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作文教学的观念,运用新课程理念,经常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结合实际分析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思维发展,把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准确定位在学生的认知情感的发展和思维发展上,并以此为起点,切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同时,教师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的不同步性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性,提供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感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积极参与观察、思考、讨论,通过多种途径:读、辩、做、写、议、评,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思维产生火花,对写作产生冲动,消除学生们的畏惧心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如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情感体验 着意诱发
作文教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感情真挚”。“无情则无文”“情动而辞发”,只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才会想象丰富,文思泉涌,没有对自然、人、事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有写作。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灵感闪现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素材积累的过程。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抒发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离不开学生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生活圈内引导学生找“下锅之米”,让学生把情感体验作为写作的序曲自然而然的完成,这样,学生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从而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形象,迈出一个长知识、长素质的步伐。例如我在指导《我喜爱的水果》这篇作文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作文课上我许可学生把水果带入课堂,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这节作文课的写作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水果的果皮, 亲眼看一看水果的外形、颜色,亲口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同学们有了亲身的体验,写作的兴趣倍增,每个同学都充满强烈的写作愿望,都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具体地介绍给大家,并写出了自己喜欢的理由,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缘事而发 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我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在课间,我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和同学们在一起,留心观察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为自己的“参赛”积累素材。我发现,班内的一名随班就读生,课间无人和他进行交流,他显得十分寂寞。时间久了,他总是独来独往。我把观察到的这一现象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听了,显得十分自责。课后我要求学生把对这事的看法写出来,不知为什么同学们的这次习作练习篇篇都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句句话都语重心长。作文中只有通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记叙下来,积极动脑,才能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宝库。
三、放手让学生修改作文
如果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就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以前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的能力,同学之间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首先,让学生学会自改和互改,鼓励学生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条理顺序。学生写完了《治疗“城市皮肤病”的建议书》后,我鼓励学生来做“小老师”,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大声朗读一遍,找出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批改同桌的作文、前后左右同学都可以相互批改,而且在批改同学的作文时,很容易找出对方的习作中不恰当的地方,使作文写得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楚。
其次,让学生学写批注。学生批改作文之后,教学生学写批注就会让学生清楚自己什么地方写得好,什么地方写得不好。通过让学生自改作文学写批注,可以使学生学会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精心构思,字斟句酌,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去掌握文章的开篇布局或遣词造句时的思考和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心理,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有真正的收获。
如果学生的习作仅评不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只有评改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进步。为鼓励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贴红花”的作文评分方法。即学生作文第一次成稿后贴上一朵花,以后每次修改,根据进步程度,酌情予以贴红花。这样,让学生修改、重写作文,他们不再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而是获取更高一级的一次挑战。采用这种评改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了对作文的排斥,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公正、客观地评价作文
教师要按不同程度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喜悦。教师特别要注意挖掘作文欠佳学生的作文中的闪光点,有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首先,当场评价。我常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欣赏学生的典型习作、比较成功的习作,让学生来评价,学生纷纷发表各种意见,在一旁的我肯定学生评价准确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找出存在欠缺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其次是书面评价。每次学生的作文,我都细细品析,找出每份作文的闪光点,在作文本上用红色曲线画出好词佳句,修辞方法恰当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用直线标出值得改正的地方,并在一旁提出应如何修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作文,按层次不同给予分数。低段学生喜欢高分,按进步程度打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分数,都有自己成功的一面。
再次是口头评语,对那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向作文能力较差生推荐几篇好的范文,鼓励他们去读读,从中受到启发。内容欠佳的作文我总是和他们一起进行多次修改,直到作文成绩达到“优”为止,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更加有信心地写作,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作文能力。
五、读下水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在每次作文讲评课上给全班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下水文,以自己写作实践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的写作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生命活动。那么,作文教学将会迎来灿烂的艳阳天。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目光从分数转向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思维发展、写作过程,重视学生表达欲望、写作动力的形成性关怀,要充分考虑写作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少一些浮躁,毋急功近利,多一些冷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使作文教学真正焕发生命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