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官园小学 张黎明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短短几句,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千百年来,古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教师的我,责无旁贷地要带领孩子在古诗的海洋中去遨游,通过“入情入境”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古诗语言的美好。
古诗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词的欣赏过程就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我尝试通过入情入境的方式,引领学生从作品所呈现的外部意象出发,由此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一、不拘一格诵古诗——品味语言美
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都形象说明了诗词应重视“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诵读的方式不是单一呆板的,而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每拿到一首新诗,我都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成诵,读中理解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或默读静思……
(二)利用网络资源,学唱古诗。当学生熟练诵读古诗后,我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让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参与进来,渲染气氛。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吟唱古诗时抑扬顿挫的声调,感受诵读者的情感,学习吟唱古诗。
(三)借助熟悉的旋律,配乐吟唱古诗。为了更好的把吟唱诗词这种形式推广到学生中间中,我便想到了学生学过的听过的歌曲旋律,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比如《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喜羊羊与灰太狼》……让学生根据曲调去吟唱古诗。,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在音乐的美感中,在创作地喜悦中将古诗学习、积累完成。
二、身临其境品古诗——再现意境美
李吉林老师曾谈到:“诗的语言的咀嚼,是诗歌教学中的着力处。然而咀嚼诗句又不是孤立进行的,诗的语言要与体会诗的意境揉和在一起进行。” 而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所以要引导学生将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词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领悟真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古诗的意境美。
所以我努力创设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人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准确、鲜明、生动。”在学习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我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如果说像《游子吟》这样的诗通过演一演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而像孟浩然的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时老师要注意挖掘意象中的色彩意蕴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诗中有鲜艳的色彩:黄、翠、白、青。有些诗词在表达时作了内容上的简省,形成了“辞断而意属”的特点。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跃的特点,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该以想象和绘画连接和补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读《小池》时,同样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通过换“词”对比诗句,也可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过程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三、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情感美
诗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体验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古代诗人各有特征,他们或因生性乐观而闲适,或因看透人生而旷达;或醉心于田园,或沉迷于山水;或因老友分离而忧伤,或因故知相遇而狂喜。每个诗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也各异,于是诗歌中就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感悟它们我们就可以体味世间百味人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我和学生一起要搜集有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这样,学生对诗作中抒发的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准确。
在读《马》这首诗时,我与同学们一起收集了很多有关李贺的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李贺不光要借助马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古诗时,不仅要沿着历史的车轮纵向查找作者的资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平行的对比不同作者所写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我先引导学生原来学过的《赠汪伦》,学完新诗后有引导学生读《别董大》。四首同为送别诗,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与汪伦比桃花潭水还深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别董大》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作者高洁的志向。孩子们明白了同为送别诗,由于诗人的心境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幅图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让每个孩子从小爱上古诗,在诗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美好,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