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官园小学 张海涛
结尾作为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甚至能够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节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绪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像重视其他教学环节那样,重视教学结尾这个环节,在下课铃声即将响起时,掀起又一个学习的高潮。
一、延伸探究 训练语言
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而不被教材所约束、局限。教材只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引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将触角伸向课外,开阔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新领域的激情。
比如教学《动物时装表演》一课,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中每一种动物的时装什么样?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我适时给学生补充了斑马、北极狐、章鱼、乌贼、金鱼等小动物的时装什么样?有什么作用?及时补充学生课外知识的不足。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仿照课文中的样式进行语言训练。
二、儿歌复现 感受魅力
任何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训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尾时应该安排语言巩固练习。比如,在教学《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一课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将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生字编入儿歌,让生字在新的语境中出现,再次亲密接触生字,达到巩固强化作用。
师:小朋友,今天的生字宝宝又出来和你们见面了,它们藏在这首儿歌里,想看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
小麻雀,好快活,
早晨出来把食捉。
离开父母练本领,
学捕食,练搭窝。
身体越来越健壮,
娇生惯养害处大,
独立生活好处多。
这样的巩固练习,比起读读生字卡片这种单一的巩固学习,有趣得多。学生在这样的巩固练习中享受识字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识字的魅力。
三、启发激励 感悟语言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许多时候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是肤浅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很难对文本产生深远的感悟,获得精神或者人生的启迪。有人说:教师走得多远,学生就走得多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阅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在教学结尾,还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对学生知识的联想和迁移,触类旁通,继续开启学生积极思维,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印象,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新的境界。
很多名人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文学色彩,充溢着细腻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广泛地去阅读。比如学生学习了冰心奶奶《雨后》这篇文章,能感受到冰心奶奶特别爱儿童。在引导学生读好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继续读读冰心的其它作品,如《纸船》等。体会冰心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如大海般辽阔、深邃、温馨、博大的爱。
四、仿写实践 习得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上习得语言,获得语文能力,只有经过实实在在的言语活动,反复实践,才能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能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课堂40 分钟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很短暂的。因此,在课堂的尾声,腾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增加了语文学习的信息量,也激发了学生实践语言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在教学结尾处,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试着按照课文的样子,向大家来介绍。
五、关注想象 练习表达
“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这是新教材中选文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丰富、独特,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时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
在教学《画风》一课时,在教学结尾处我引导学生想象:你还有什么办法画风呢? 把你的画风方法告诉大家;同时引导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说话练习: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 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____ 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 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____ 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 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____ 了。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注重教学内容、知识能力的多元化培养。同时,让学生说风、画风,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风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联,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情操。
六、激发兴趣 升华情感
孔子说“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好”“乐”即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不但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还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达到课已终而兴趣依然,课已结而意蕴未尽的教学境界。
在《我最喜欢春天》一课的教学结尾处我让学生学做小诗人。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感受到快乐的事物或情景用相机拍下来、用画笔画下来、用语言写成小诗表达出来。
在课的最后把“雨后”的快乐延伸到同学的交往中,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把快乐传播给在座的同学、老师,使课文得到升华。学写小诗可以与照相与画画结合起来,孩子们在胜似游戏的练笔中写作会变得有趣很多。
七、内化语言 获得常识
在上常识性课文时,教师要非常注意教学的定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介绍了什么,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是怎么写的。教师要从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精选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
如在教学《它们怎样睡觉》一课,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了解“千奇百怪”这个词语的意思。课文学到最后,如果教师直白地提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就会令教学在结尾处黯然失色。尽管此环节接近教学结尾,但我不失时机、拓展性地、有创意地给学生补充了“金鱼、丹顶鹤、宽吻海豚、天鹅”等小动物的睡觉姿势,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动物睡觉姿势的多种多样,而后我让学生用词语来描绘动物的睡姿。这样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还内化了语言。
当然,教学结尾的设计方法还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因文、因情、因人而选择富有创意的结尾,给课堂教学画上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