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触摸”语言的魅力

时间:2016-09-20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通州区官园小学 郝淑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中心,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教学真正散发出它的魅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散发语言魅力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才能“触摸”其魅力。其中,词语是较小的语言单位,品味语言,可以从词语开始。在不少名家名著中,经常是一些最原始细小的地方,即一个个词语,最具语文味。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引导孩子品词析句,让语文课堂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有了情感、有了依托的载体,也让我们的语文不再虚幻。

  一、抓住文眼,品味语言魅力

  小学教材大部分课文通俗易懂,都承载着传授语文知识的重任,有的注重体现写作方法,有的注重展现优美语句,有的注重彰显人文精神……教师基于教材找准了语言文字的切入点而巧妙设计、适时引导,会让学生在语言磨砺中提高能力、触摸到语言的神奇力量。

  北京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穷人》一课,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题叫“穷人”课文中却没有一个“穷”字出现,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认真地找一找,文中哪里出现了“穷”这个字?孩子们当然一无所获!这时学生们自然对课文充满了兴趣,到底能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能够知道桑娜一家很穷呢?此时再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做批注,“找到你能感受到“穷”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仔细阅读后,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大文豪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词语替换,品味语言魅力

  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语词,学生看看似懂,而实际上却不明白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中“扑”就是一例。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扑”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可运用换词法将“扑”字换成“飞”、“扇”字,再与“掠”字比较,从中悟出“扑”字用得多么准确传神。一个“扑”字不仅写出了海鸥们在我们要拿走老人遗像时的着急,也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它们是多么怕再也看不到老人啊!再如这篇课文中“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一句中的“扫”字,“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三、品味同一内容不同含义进行咬文嚼字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一些相同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对比揣摩,品出关键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草地夜行》一文中,“要记住革命”一句出现了两次,但两处的含义是否一样,就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了。

  一次是老红军刚刚陷入泥潭把我奋力顶出泥潭的时候,“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一次是“我”面对着无边的风雨耳边响起了老红军的话“‘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学生体会到第一个“要记住革命”是老红军在临终时对我唯一的嘱托,第二个“要记住革命”是“我”在老红军的话的激励下不顾风雨,勇往直前,是老红军的话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两个“要记住革命”如果不经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又怎能品味到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又怎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感受到语言无穷的魅力呢?

  四、品味标点符号,感受语言魅力

  标点的使用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文本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真正领会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入领会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意图,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穷人》这篇课文里作者使用了十三个省略号,每一处对表渔夫和妻子桑娜的高尚品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加强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例如:“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再加上几个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文中还有几处省略号,有的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表现桑娜的焦急和渔人生活的危险艰难;有的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省略号有几种用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意思。

  《穷人》一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弄清每处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人物特点,从欲言又止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品味标点符号的内涵,对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多么重要啊!

  五、创设情境,读中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是一种“朗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的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用美的语言感化学生,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我们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摸”语言的魅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有一段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写出了老人生活的艰辛,但学生对此却理解不够深刻,不能体会到这三个“褪色”包含的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深情。在此,我引用课外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308 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舍得给海鸥买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舍得给海鸥买营养丰富的鸡蛋。而他自己呢,每天只吃两三个馒头,他常吃的菜只是酱油泡蒜。邻居劝他说:“老吴,你莫省坏了身子。”他却说:“没办法啊,不省,海鸥就没吃的了。”读完这段文字后,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那位驼背、身着旧衣的老人。此时,教师播放深情的音乐,让学生再来读课文,三个“褪色”所饱含对老人的情感,在朗读中喷薄而出,学生感受到了文中语言的魅力!

  六、课后延伸,发散语言魅力

  课文《语言的魅力》一课描写的是:在巴黎大街的路旁,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乞讨,他的木板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没有一个人产生怜悯之心。一个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木板上加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老人的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在讲授完这节课后,我不仅设计让学生用能感染人的语言写课文后的警示牌,同时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让学生读一读,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华语言的无穷魅力!果不其然,在以后的日子里,班内经常会看见同学们三一群、五一伙,聚在一起研究对联和古诗文,我国悠悠五千年文化所吸引,走进了充满中国味的语言世界里!

  语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品味词语的形象生动,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匠心,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神韵的能力,让语文课处处彰显浓浓的语言魅力!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