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官园小学 孙立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则是作文教学的准备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能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二十几年的低年级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看图写话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观察图画不够仔细,不能抓住其中的中心意图;第二,写作内容平淡,缺乏好词好句;第三,缺乏想象力,只就图写图,见物写物,大多数文章千篇一律。因此,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实践,积累写话材料,使他们初步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爱写、乐写、会写,从而顺利迈上中年级作文的新台阶,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低年级习作训练以看图写话为主,图意也比较简单,要求学生一是看图,能把图上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出来;二是写话,就是把图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看图写话有单幅表达一个内容的,也有多幅表达一个内容的,通过看图,使学生运用视觉把所看到的零碎的材料传送到大脑,大脑通过联想、想象再把这些零碎的材料加工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话。这是读的过程,也是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图意,还要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图上每一个细节的读,与作者产生思想上共鸣,化作者的画为自己心里的画,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完成了看图写话。
对于刚刚接触看图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总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这时教师的指导最重要,它起着引路的作用,孩子们会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迈向作文的成功之路。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既对写话产生兴趣,把自己想说的观点表达出来,又避免平淡无味,千篇一律现象的出现呢?因此,在看图写话指导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指导有序观察
“看图”是“写话”的基础和关键,看不懂图就无法把图意表达清楚。因此,在看图写话时,要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仔细看图,弄清图上画了些什么,都有什么人,有哪些景物,周围环境如何,知道图上画的人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并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看图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首先,从整体着手,看清楚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知道这幅图上画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做的结果怎么样等等。其次,进一步观察图画。按方位,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内到外,或先中心后四周的顺序,看清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抓住图中景物的特点。最后,再回归整体。要求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把图上的景物、人物和方位交代清楚。
二、指导抓文章的中心
每一幅画面都有它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景物画面是在突出景色的美,还是要引起你注意环境的保护?有人物的画面,是在夸赞人物的什么品质,还是在批评他的不良行为?画面的中心意思是有限的,不能随意改动,也是需要作者重笔墨描述的地方。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我特别注意抓重点画面,启发引导。
例如:在四册练一练二《小鸡过河》看图写话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想象小鸡过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领着学生思考小鸡过河的经过。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种思路,一种,小鸭主动帮小鸡过河,另一种, 小鸡请求小鸭帮助。然后各组讨论选择一种形式,再通过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在表演中亲自感受一下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大家在表演、观看时互相启发,在评议中知道了什么时候该使用哪些文明用语,怎样说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哪种情况更能突出谁的什么品质呢?同时故事的经过也清晰地摆在了每位学生的眼前。
三、教给学生表达方法
看图写话不能有急于求成的想法,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要因一次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因有些进步而骄傲。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人必备摘抄本,结合我校读书活动,让学生边读书边摘抄,每周至少摘抄十个好词、五句好句,利用早读时间读背这些词句,并坚持两周写一篇日记。在每次写作前,提示学生搜集有关的好词佳句。如在完成四册练一练三《春天来了》写话之前,我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搜集描写春景的词句、诗句、比喻句。在写话之前,充分阅读这些资源,鼓励学生们大胆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文章,使每位同学的作文都展示了不同的诗情画意。由此让学生明确,只有勤于积累,充分准备,才能我笔写我心。
四、引导学生想象
由于看图写话所提供的画面都是静止的,所表现的只是事情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因此,要想把这件事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把图中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过程叙述清楚,就必须展开想象,把画面无法展示的人物活动,语言和心理活动补充完整,化静为动,才能把图意叙述得更准确、生动。
在小语四册练一练二《小鸡过河》看图写话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小鸡的表情、神态、动作,思考:看到小鸡什么样你就想到了哪儿?以此问题来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学生说道:“我看到小鸡瞪大眼睛,就想它一定是没想到会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因此它很惊讶,很害怕。”“我看到小鸡瞪大眼睛,就想它一定是想趟过河,结果水深,差点淹死它,它吓得出汗了”“我看到小鸡扇着翅膀,步子迈得很大,就想它一定是有什么急事,可能是上学要迟到,或者是家里出了什么急事。”“我看到小鸡张大嘴巴,我想它一定是遇到危险在喊救命。”等等,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无限的想象,只要学生想象得有新意,与众不同,我就对他进行鼓励和肯定。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由于想象点不同,也避免了作文的千篇一律现象。
五、辅导学生追求完美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对此,我在指导作文时,从不忽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并作具体指导,坚持长期训练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
例如,在批阅学生的写话时,我发现了他们的问题所在,就先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原稿和修正稿,请同学们阅读评议。学生通过对照比较,看出了两次写话的明显不同,通过议论,找出了修改后文章明显的进步之处,对照自己的文章许多同学很快找到了差距,结果,先走一步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这种比较引趣法,使大多数同学能够主动拿起笔修改自己的文章。其次,注重交流也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实践证明,经常选读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比学习名家名篇,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中的优秀范文更贴近同班学生的写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作文的方法和语言的艺术。并且,听到同学的优秀范文,大多学生都会产生羡慕之情,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些,一定也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文,继而跃跃欲试,这是一种极好的作文准备的心理。当然,老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哪怕他文章中只有一个好句子、几个运用恰当的词语,也要让他读给大家听,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同学们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完善自己的写作。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一到习作课,有些学生就犯头疼。究其原因,大都源于没的写、不会写。要使学生变“怕写作”为“乐写作”,首先要从低年级写话兴趣开始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老师如何才能给学生打开兴趣之门呢?这是摆在低年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任。我认为,只要教师教学有法,指导有序,引导到位,张弛有度,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和“无限” 的范围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孩子们的写作之树一定能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