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教学生写好字做好人

时间:2015-07-06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通州区运河小学 吴雪梅

  一、语文教学中的书法教学价值

  语文课程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化精品。

  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线条精练优美,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书法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字、书写文字,这就是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民族性格中沉雄博大、方正深髓、粗犷刚正、潇洒自如等构成要素,都能从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历代的教育家,对书法教育都极为重视,把书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准之一。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文字”这一重要的语言载体切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法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我们祖先在文学、书法、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文化遗产全靠汉字为载体得以保存下来,在这座由汉字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如甲骨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形,汉简记录了大量的医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书法作品其实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 年初,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吸取2500 年前孔子的智慧。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历代很多书法家如智永的勤学、颜真卿的大义凛然、当代书家的助人为乐等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认认真真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所以说在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写字,并在写字过程中渗透书法的学习就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

  (三)感染功能——审美价值

  教育是一种美育,书法教育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培育审美能力,铸就美好的心灵。一件优秀的书作,可透过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美,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点画线条美、结构造型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书法作品能让欣赏对象产生美的共鸣。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袁昂《古今书评》说:“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其中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历练。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书法教学的渗透

  (一)发挥语文老师的骨干带头作用,推进教师书写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课堂上老师的板书往往就是学生模仿的重点对象。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书法教学的骨干力量。二是带动周围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骨干教师必须做到三带头,即带头学习:学习书法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历代的各种碑帖。带头研究:研究书法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带头实践: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引领校本教研,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践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养成学生规范书写习惯

  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写字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握笔姿势不正确;二是坐姿不正确;三是学生规范书写自觉程度低。书法教学应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提高。教学中应向学生讲清楚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笔划、书写的注意事项、执笔方法、汉字书写笔顺以及书写正确姿势等。在书写作业、作文及在考试答卷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字迹清楚,笔划、笔顺、正确,标点鲜明。字迹要力求美观,做到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部首变幻参错、重心平衡,书面整洁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很多幼儿园急功近利,在大班甚至中班就开始让孩子写字,但是执笔习惯、书写习惯不到位,致使很多同学上课时,书写姿势不正确,有趴着的、有歪着脑袋的、低着头的等等,而书法好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书法姿势与习惯。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利于把字写端正,有利于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保护视力。在书写习惯方面,严格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用心去写,想好了再写,边写边思考、研究,避免涂涂改改,影响书面整洁。在教学中,要从简单的行为习惯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孩子们的雅度气质。如此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字也会有很大进步。

  (三)培养学生书写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浓,它就会推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对待学习,努力争取进步;反之,书法对于学生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应从兴趣着眼。如可以将书法教学与画画结合起来,可以有意识地讲些书法家的轶事等等。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学生的作业,通过参加比赛、张贴欣赏、实物展示,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提高书写质量。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可把学生所学的范本,一张张贴在墙壁上,让孩子耳濡目染,不断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这样就保护、巩固、强化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从而提高书法教学的效果。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将终身受益。这种益处不仅表现在一笔好字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促进一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对性格的巨大影响。首先,坚持不懈的书法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恒心、意志、韧性。其次,鉴赏历代名家手迹、墨宝,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再次,在各种书体的练习中,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如练习楷书使人持重、端庄,练习草书使人热情奔放,练习隶书使人敦厚沉稳……凡有所练,都可以对学好语文乃至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产生积极影响。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