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支援合作处 > 学员的感悟

在辽阔西北找到最适合的位置——首都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先进典型报道(下)

发布时间:2014-09-26    来源: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处
分享:
 

 神八飞天,我出了一份力!
  --记航天五院五一〇研究所物资主管裴晓强
  裴晓强,男,1981年生于甘肃兰州。2007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工学硕士。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工作,职务为条件保障处物资主管。
  "是在地处北京的探月中心工作,还是去远在西北兰州的一个用代号命名的研究所上班?"这个二选一按说并不难,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硕士裴晓强在毕业时,却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去兰州!选后者,意味着远离航天总部,关注度少,工作环境和条件差,这是他的心血来潮吗?四年过去,裴晓强斩钉截铁地说:这一选择,终生无悔!
  在航天一线体验亲身参与的乐趣
  裴晓强去兰州可不是因为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相反,这个曾获得北航"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天文知识竞赛、飞行器设计竞赛等多种奖项,被评为国防科工委优秀硕士研究生,所写论文被授予校级优秀硕士论文、院级优秀硕士论文称号的年轻人,被学校第一时间推荐给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可他却放弃了,义无反顾去了兰州五一〇研究所,"志在国防,报效家乡"在他的身上不再是一句口号。
  在北京学习7年,刚回家乡兰州的裴晓强有点不适应:工作环境没法比,软硬件缺失,信息不能及时获取……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学习把理论变成实际。"年轻人应该多吃点苦,不要想着刚工作就很舒服。"有不懂的,他就向领导和同事请教;缺资源,试着自己创造,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开展工作。
  研究所缺人才,一个人当几个人用,裴晓强既要在办公室画图,也要亲身参与建设,动手、调研、创新、统筹、沟通……在航天一线的实践中,他的综合能力迅速提高,每解决一个问题,能获得比在后方工作更大的乐趣。
  寻找最适合航天器的"灯泡"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裴晓强从事某航天型号任务配套载荷的研制工作并担任副组长,完成了诸多试验方案及实验平台的搭建,像神八飞船的热控材料、仪表板,就是他主导研制的。2009年4月至今,他担任航天型号物资经理,负责众多型号卫星及飞船原材料、标准件、特种气体等的物资配套及后续保障工作,为航天科研生产任务保驾护航。
  航天物资采购,可不是像去市场买大白菜那么简单,一个零件都可能会影响航天器的整体运行,不仅有很多技术要求,还要了解国外最新成果,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前瞻性。以前采购人员只能按照清单去购买,裴晓强上任后,因为懂技术,他可以反过来指导技术人员,推荐合适的型号,监控关键材料,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一个灯泡不是越亮越好,太亮意味浪费,最适合的才最好,我的任务就是找到最适合航天器的'灯泡'。"卫星每减重一公斤,都能为国家节省上百万资金,裴晓强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同事段颖鸽感叹:裴工管的材料很复杂,可无论哪个设计师跑来咨询,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个周六都能在办公室看见他的身影,不只忙自己手上的活,还经常帮助别人。
  飞船上的热控材料钛板,原先国内没有合适的成品,只能靠进口,遇上外国管制,就会无物可用,研发人员只好降格使用替代品,效果自然不能让人满意。裴晓强知道后,开始调研各国指标,根据数据找国内厂家摸索生产,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适合的国产钛板,不仅功能可以满足需要,一举缩短项目周期,还减少了一半成本,研究所上下欢欣鼓舞。
  对家庭同样有一份责任
  在忙于事业的同时,裴晓强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白天工作,闲暇时就多陪陪家人,带着孩子做游戏、举家出去郊游。他的小家离父母家只有半个小时,可以"常回家看看"。当年父母对他的选择并不赞成,希望他能留在北京发展,他费了一番唇舌才说服他们。现在,能经常看见儿子,和儿子、儿媳、孙女共享天伦之乐,父母的脸上笑开了花。"尽孝,不是逢年过节寄点钱就够了,哪对父母不希望和孩子守在一起呢?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除了想投身西部建设,为家乡出份力以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是我回兰州的一个重要原因。"裴晓强坦率地说。
  裴晓强和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大家在QQ群上聊天,同学都喟叹北京节奏太快,不如当初设想的那般美好,失去很多生活乐趣,父母没时间照顾,即使事业有成,但个人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年近30依然单身的大有人在,拥有娇妻幼女、事业生活双丰收的他引得众人的羡慕。
  在西部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每一个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后能留京都充满了巨大诱惑,可是四年过去,裴晓强依然坚持当初的选择:地域、金钱都不是决定因素,人,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地方。北京人才太多,多我一个不显多,但到了西部,我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近期神八飞天引来全国关注,他通过电视转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同学,也有校友,他们在探月中心忙碌着,可他并不失落:我也为神八出了一份力,我很自豪我的工作。处长王凡评价他时这样说:搞航天,就要耐得住寂寞,啃得动硬骨头,裴晓强是好样的。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已能独当一面的裴晓强在辽阔大西北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他的选择无悔,他的人生无悔,他是璀璨星空中耀眼的一颗星。
新闻链接
  去西部就业人数五年翻番
  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要结合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各地要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机关工作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高定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
  北京市政府2011年发文,积极鼓励引导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参加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市教委在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明确提出: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与实际需要相匹配,将就业引导工作列入"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建设",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各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对去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北京林业大学一次性奖励5000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这类毕业生授予西部就业奖,并一次性奖励1000元;中国人民大学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向毕业生发放荣誉证书。
  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近年来北京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详见下图),2006年时有5384名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今年到西部就业人数实现五年翻番,达到10012名。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