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支援合作处 > 学员的感悟

向往做一只西北荒原上的鸿鹄——首都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先进典型报道(上)

发布时间:2014-11-04    来源: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处
分享:
  11月20日,2012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将正式启动。11月中旬,本报记者应北京市教委之邀,前往甘肃和新疆采访首都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先进典型。陈利新、庞辉、裴晓强三个普通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希望对他们的报道能为后来者择业提供借鉴。
  
  
  他被誉为旗帜型学术带头人
  --记首位返回新疆工作的北体大博士庞辉
  庞辉,男,汉族,1974年3月30日出生于新疆奎屯,2007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户口留京、安家费数十万、提供住房……面对优厚待遇,北京体育大学2007届教育学博士庞辉没有动心,毅然接住母校新疆师范大学抛来的"感情"橄榄枝,返疆执教。四年过去,他已成长为学校一名优秀的中层干部。
  在北京体育大学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前来"求贤"的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武杰忐忑不安,他想招庞辉,这位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的高材生,如今又拿下博士头衔;可是本校地处偏远西部,没有雄厚资本,凭借什么与知名高校竞争人才?
  武杰的担心没有持续很久,看到风尘仆仆赶赴千里来接他的老领导,庞辉爽快答应返校工作,原因很简单:新疆缺乏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母校需要我,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孩子,我义不容辞。他成为首位返回新疆工作的北京体育大学博士。
  工作四年:事业蒸蒸日上
  新疆的教学科研条件、物质待遇等没法与北京相比,但庞辉甘之如饴,因为学校爱才重才的氛围,单纯的人际关系,让他心无旁骛,很快就适应了落差,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院的建设中。
  当办公室主任,他不以博士自居,而是从基础工作做起,发通知、写总结、报材料、搞会务,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当教师,他同时承担多门研究生、本科、函授课程的教学工作,四年工作量达到2438学时,超额完成规定任务;当科研人员,他先后参加6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1篇论文,出版1部学术专著,获得19项国内外奖励;当领导,他积极为学院争取支持,2010年,体育学院成为全校科研成果总量最多、人均量最多的学院。
  平易近人:深受学生欢迎
  蒸蒸日上的事业,是靠加倍努力换来的。庞辉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有时候晚上楼门上锁,他就睡在办公室里。学生邓娜说,"庞老师对人没有架子,我们都很喜欢他。"
  学生德力·木拉提原来是父亲眼中的刺头,可庞辉认为这个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队的主力队员是体育老师的好料,就花大力气培养他,经常找他谈心,辅导学业,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木拉提"开窍"了,考上了研究生。提起庞辉,汉语不好的木拉提竖起大拇指:庞老师,"亚克西"!木拉提所在的班级有41人,超过70%选他当研究生导师。
  眼下,庞辉正在筹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馆,计划用从全疆搜集来的实物和图片,系统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沿革和特色,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虚心敬业:被称学校骄傲
  庞辉的工作赢得学生、同事和领导的交口称赞,校研究生处处长华锦木感慨地说,西部高校最缺的还是旗帜型学术带头人,"庞辉'做人低调,做事高调',这个典型树得好。"副校长阿布来提·麦麦提自豪地说:"他是我们的骄傲,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人才来新疆工作。"
  回首这四年,庞辉对回疆的选择毫不后悔:"也许留京的同学物质上得到很多,但我在这里学到更多本事,有了更开阔的发展平台。人的一生中总有最适合他的位置,能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做个响当当的塔里木石油人
  --记塔北勘探开发一体化副项目长陈利新
  陈利新,男,1978年出生,籍贯辽宁省开原市,满族,2004年7月获得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现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工作,任塔北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组副项目长。
  远离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一头扎进荒凉寂寥的塔里木盆地,在油田一干就是七年。很多人不理解,问"你图什么呀?"他淡淡一笑:"安逸生活不是我的理想,好男儿志存高远,我有我的人生坐标。"他不是城市里的燕雀,只向往做一只西北荒原上的鸿鹄。
  2002年,陈利新上研二时,得到去新疆塔里木油田实习的机会。实习一年,他深深体会到石油人征战死亡之海的豪迈气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004年毕业时果断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来到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
  同学和朋友不理解,陈利新却很坦然:"搞石油就要到最有潜力的地方去,塔里木是祖国石油事业的最前线,是石油人的大舞台,我学的这个专业,就应该到第一线去。"
  虚心求教:一切从零学起
  2004年7月,"菜鸟"陈利新开始实习,起初由于不熟悉具体业务也走过很多弯路,但他没有端着研究生的架子,而是虚心积极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一切从零开始,打好基本功,尽快适应工作的节奏,并逐渐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
  在研究院勘探所工作很辛苦,可陈利新却学着从工作中寻找乐趣,每一个新掌握的知识都能让他兴奋一阵子,这种心态为他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加班加点:犹如家常便饭
  半年后,院里安排陈利新去塔中勘探室实习,从此开始研究碳酸盐岩。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全球最大的油田--中东的盖瓦尔油田就存在于碳酸盐岩中。如果能找到丰富的碳酸盐岩资源,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塔里木石油人重担在肩。
  勘探发现,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中的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在30亿吨以上,开发前景十分可观。研究院大胆地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安排陈利新负责塔中26井区礁滩体的井位研究工作。
  面对领导的信任,陈利新勇于接棒,认真收集资料,从二十多口井的岩心进行薄片分析,和同事在岩心库一呆就是一天,然后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失利井分析,晚上加班到2-3点钟是家常便饭。如今,他提出的储量评价方法已应用到塔北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中。
  "想成才就来塔里木"
  由于工作特别突出,2009年他被提拔为塔北副项目长,成为塔里木碳酸盐岩研究的骨干,先后负责塔北碳酸盐岩油藏重大开发试验区的研究和管理、轮古油田精细解剖和油藏描述等油田重点项目,当选为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
  在陈利新和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下,2010年塔里木碳酸盐岩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2011年产量预计突破145万吨。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塔里木石油人的名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把荒原变成宝藏。这些成就,靠在大城市的办公室里纸上谈兵无法取得。陈利新常说:"想成才就来塔里木,要做就做响当当的塔里木石油人。"
  记者手记
  让青春在最适合的地方闪光
  ■任 洁
  从11月中旬开始,大学应届毕业生正式打响求职战,是留在"北上广",还是返回家乡,或是去二三线城市工作,何去何从?成了不少学子的就业难题。
  金钱和名望,难道就是工作地域的决定因素?这次采访的这些典型人物,都是研究生,本来都可以留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可他们没有留恋繁华,毅然选择了不平凡的写意人生,在西北边陲谱写出一曲壮丽的时代之歌!
  他们能有今天的一番业绩,取决于良好的适应能力,得力于自身的聪明才智,更受益于单位提供的高平台。如果没有踏实肯干的作风,安贫乐道的心态,可供发挥的职场空间,再有才华也难以施展。如果留在人才济济的大都会,也许只会是千万白领中的普通一员,偏安于京城一隅,起不了太大作用,哪有可能在30岁就升到大中型单位中层,傲视群才!
  浮躁的人,在哪里都没有上升的空间,先苦后甜,事业上的满足感是名利难以取代的。人才,在资源过剩的地方极易浪费,但在惜才爱才的中西部那就是金砖银条。与其资源闲置,不如人尽其用,在不愁吃穿的时代背景下,精神上的充实才最重要。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把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在最需要你的地方,他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广阔天地,大有所为,让青春在最适合的地方闪光!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