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指南

发布时间:2012-02-24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一、总 则

  第十三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分为学生组、教师组和机器人竞赛项目。

  参加人员:北京市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及幼儿园教师。

  报名时间: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区县为单位于2012年3月15日之前报送学生作品及相应表格、电子文档等。

  于2012年4月20日之前提交机器人报名表,并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参赛队员照片、机器人照片。

  于2012年5月11日之前报送教师作品及相应表格、电子文档等。

  二、学生组电脑作品评选类项目

  (一)“评选类项目”是指使用计算机创作、设计、制作的数字化作品。项目设置为:

  小学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包括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专项动画作品)、网页设计制作、微博英语创作、电子报刊

  初中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包括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专项动画作品)、网页设计制作、手机动漫创作、微博英语创作、电子期刊

  高中组:电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二维和三维,包括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专项动画作品)、网页设计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手机动漫创作。

  “未尽内容可参看《关于举办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通知》(教电馆[2011]109号)”。

  (二)相关要求

  1.活动主题:探索与创新

  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品形态界定

  (1)电脑绘画

  运用各类绘画软件或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完成的作品。可以是主题性单幅画或表达同一主题的组画、连环画(不得超过五幅)。

  创作的视觉形象可以是二维的或三维的,可以选择写实、变形或抽象的表达方式。

  表现形式可以是运用鼠标或数字笔模拟手绘效果,即用一定的技术处理手法,用电脑来模拟手绘效果;也可以是根据主题,利用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工具对图像素材的再加工。

  存放格式为JPG,大小不得超过20MB。

  单纯的数字摄影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2)电脑艺术设计

  运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用电脑原创设计制作完成的系列作品并不超过六幅。可以是:商标及符号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

  作品形态界定:

  商标及符号标志设计:是将事物对象的性质、精神、内容、理念、特征等内在的意念,以形象、文字或形象与文字综合构成一个简洁、具体可见的图形,该图形即为标志。

  商标包括企业标志、商品标志;符号标志(非商标)包括政府、机构、学校、活动、团体、公共信息、设施的标志,如路标、会标等。

  标志设计力求创意主题突出,形式美观动人,信息传达准确,大众喜欢。

  企业形象设计:是企业形象的视觉载体VI,将标志、广告、包装、POP等统一的视觉形象以其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塑造企业与众不同的、良好的形象特征,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知名度。它由基础形象设计和应用系列设计构成。

  基础设计包括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体、象征形象等;

  应用设计包括办公用品系列、产品形象、包装、广告、环境、车辆、服装、展示、礼品系列等。

  商品包装设计:是对制成品的容器及包装的结构和外观进行设计。分为商业和工业包装两大类。工业包装设计以保护为重点,商业包装设计以促销为主要目的。

  从商品生产者、商品及销售对象三方面进行定位。先进的包装结构设计,根据包装结构提供外观版面,通过文字、标志、图像、色彩等视觉要素编排设计表现,达到信息充分正确,外观形象悦目,富于品牌的个性特色。

  书籍装帧设计:是为使书籍获得具体形态,从材料、工艺、技术和艺术等方面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分为封面、插页的美术设计和对版式、印装工艺及材料的技术设计。书籍装帧艺术语言塑造装帧形象来反映书刊的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及个性风格,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才能够达到整体版面美观易读的效果。

  景观艺术设计:是对室外环境所做的设计,涉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相关领域。需要设计者通过对环境景观的特性、特色所构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合理利用、开发已有资源,从而创造优美便利的室外生活环境。

  景观设计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特点。

  景观设计要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

  展示艺术设计:是指将特定的物品,按照特定的主题、目的加以摆放和演示的设计。它是以信息传达为目标的空间设计形式,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世博会和各种展销会、商场内外橱窗、展台、货架陈设、庆典布置等。“物”、“场地”、“人”和“时间”四个要素是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基础。

  展示设计以多项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视觉传达设计。

  工业设计:注重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吸收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经济成果,涉及美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市场学和创造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

  工业设计可分为式样设计、形式设计和概念设计。包括: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日用品设计、家电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文教用品设计、医疗器械设计、通讯用品设计、工业设备设计和军用品设计等。

  作品要表达某一特定的主题或目的,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体现创作者的设计理念。

  作品应强调对艺术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三大基本元素的综合表现能力。

  存放格式为JPG,大小不得超过20MB。

  单纯的电脑绘画、摄影和动态的视频、动画等不属于此项作品的范围。

  (3)电脑动画

  运用各类动画制作软件,通过原创动画角色和场景绘制、音效处理与动画制作,运用动画画面语言完成的作品。

  其中高中组按照电脑动画(二维)、电脑动画(三维)分别设组。利用三维制作软件(如3D Max、Maya、Lightwave等)进行创作的动画属电脑动画(三维)组作品。三维动画作品中如需嵌入二维动画影象,播放时长不得超过20秒。

  作品要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专项动画作品,应反映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具体目标和基本内容(相关文件见“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网站)。作品表现手法不限。

  二维作品播放文件大小不得超过20MB,播放时长不超过5分钟。

  三维作品播放文件大小不得超过100MB,播放时长不超过5分钟。

  基于数码录像方式制作的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4)网页设计制作

  使用HTML语言或网页制作工具编制的、阐释某个主题或传递某类专题信息的作品。

  作品应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内容要紧密结合作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避免简单的资料堆砌。

  在水平分辨率为1024(或以上)像素的显示屏上浏览时,页面保持整齐、美观。

  作品(非压缩文件)大小不超过50MB。

  (5)计算机程序设计

  以各种计算机程序语言编写的软件。可以是管理系统类软件、工具类软件、辅助学习类软件和益智游戏类软件等。

  作品要具有较为明确的设计思想、贴近作者学习生活、并可为社会应用和科技创新服务。

  作品需编译成可执行程序,原则上应配有相应的安装和卸载程序,应能实现顺利、直接地安装和运行,根据需要可选择提交程序的流程图和操作使用说明(帮助文档)。

  (6)手机动漫创作

  运用各类动画制作软件,使用角色、色彩、场景、动作、音效、叙事等动漫艺术语言完成的、并适合在手机终端播放的动漫作品。包括手机多格漫画(连续播放四格以上)和手机动画。

  作品要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和场景要求原创,可用漫画或写实艺术等手法来体现主题内容。

  提交的播放文件格式为SWF、3GP、 MPG、AVI或MOV。应提交两份文件:一份为播放文件,分辨率为240×320像素,文件大小不超过1MB;一份为原始文件,分辨率不小于720×576像素。

  基于数码录像方式制作的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7)微博英语创作:见“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网站《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补充通知》教电馆[2011]120号。

  网址(http://www.huodong2000.com.cn)

  (8)电子报刊(包括电子报和电子期刊)

  运用文字、绘画、图形、图像等素材和相应的处理软件创作的作品。应主要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适当的图片、视频或动画;应有相应的网址和电子信箱,内容的原创成分应达到60%。通过网上下载或其他渠道搜集、经作者加工整理的内容,不属于原创范畴。

  电子报应含有报名、报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和版面数(一般为8个版面)、导读栏等报纸所包含的要素。在导读栏中应设置超链接。

  电子期刊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和刊名、刊号、主办单位、主编和编委、出版日期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不少于8页的正文页。在目录栏中应设置超链接。

  作品(含其中链接的所有独立文件)大小不超过50MB。

  3.作品制作

  (1)中小学生应独立设计并创作作品,指导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技术指导,但不能直接动手帮助学生完成作品制作。

  (2)小学组、初中组每件作品主要作者不超过2人,高中组每件作品限报1名作者;每个作者限报1件作品;每件作品限报1名指导教师。

  (3)作品中不能以链接网站或其他网页的内容作为作品的内容。

  (4)网页作品的各级目录(文件夹)和所有文件的命名须采用英文小写字母。

  3.作品报送

  (1)普通作品以区县为单位报送,每区县限额推荐40件作品(最好小学20件、初中、高中各10件,包括“健康教育”主题动画作品5件)参加北京市评选。

  (2)手机动漫创作作品等,参赛学生可于2012年4月10日至5月10日期间通过“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并上传参赛作品。

  (3)“微博英语创作”作品形态界定、评比指标和报送要求等见“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网站《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补充通知》教电馆[2011]120号。

  报送作品时须一并报送以下材料:

  文字材料

  ①区县推荐作品名单(见附表1);

  ②有作者本人亲笔签名的“推荐作品登记表”(见附表2)和“作品创作说明”(见附表3)。

  电子文档材料

  ①推荐参评作品光盘。内容以文件夹形式建立“2012年第十三届电脑活动作品库”;二级文件夹分别命名为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文件夹分别命名为参评项目名称;四级文件夹分别命名为作品名称,四级文件夹内含:参赛作品、推荐作品登记表和作品创作说明(附表2、3)、作者照片等,并确保能够运行。

  ②组织“活动”工作情况小结。要求1000字以内,并详细登录本区县参加的学校和师生的人数。

  4.评比指标(详见全国第十三届电脑制作活动指南)

  详情登录http://www.huodong2000.com.cn(全国电脑制作活动网页)

  http://www.ncet.edu.cn(中央电化教育馆网页)。

  三、学生组视频创作、数字摄影

  (一)视频创作:鼓励参赛选手结合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世界、思考生活,把感悟融于小剧本中,用手机或DV设备进行拍摄,通过影像的视觉效果,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反映自己眼中独有的世界。

  1、参赛范围:

  (1)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2)参赛人数:1~4人。

  (3)指导教师:1~2人(可空缺)。

  2、作品要求:

  (1)作品类型包括广告片、MV、短剧、纪录短片、戏剧等跟创意相关的视频。

  (2)作品为利用手机或DV设备进行拍摄并播放的视频短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3)内容要求原创、健康、积极向上。

  (4)作品格式为3GP、AVI、MP4其中一种,最大像素为640*480。

  (5)作品时长3~5分钟。

  (6)每位/每队选手限提交1件作品。

  (7)限选用会声会影、Premiere任一软件进行作品创作。

  (8)在提交作品的同时,还须提交一个作品创作演示文稿(包含作者/团队介绍、作品创作思路、创作过程等内容)。

  参照“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视频创作要求。

  登陆http://www.noc.net.cn(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站)

  每个区县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各交20件作品。

  (二)数字摄影:加强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与交流,普及中小学生摄影知识,培养和提高参赛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和创造力。

  1、参赛范围 :

  (1)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2)参赛人数:1人。

  (3)指导教师:1~2人(可空缺)。

  2、作品要求 :

  (1)必须是作者本人拍摄的原创作品,如果发现有剽窃、冒名等虚假行为,组委会将永久取消其参赛资格。

  (2)选手限提交8张以内照片,须后期制作,以电子相册形式表现。作品需注明拍摄时间、地点、所用器材及拍摄参数。

  (3)参赛作品需有标题和简要文字说明,标题不超过10个汉字。

  (4)提交作品原片和处理后照片文件的格式为.JPG,单张照片大小在4MB以内,同时提交电子相册文件。

  参照“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数字摄影创作要求。

  登陆http://www.noc.net.cn(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站)

  每个区县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各交20件作品。

  四、学生组网络学习竞赛项目

  网络学习竞赛是基于计算机或网络环境的,让参赛选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竞赛。

  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报名(www.noc.net.cn)。在此网站获得决赛资格后,经过“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确认名额,将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决赛。

  (一)网络中文竞赛:基于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考核参赛选手的中文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参赛选手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参赛范围

  (1)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2)参赛人数:限1人。

  (3)指导教师:1~2人(可空缺)。

  2、参赛报名

  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报名(www.noc.net.cn)。

  (二)网络英语竞赛:基于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考核参赛选手的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参赛选手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参赛范围

  (1)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2)参赛人数:限1人。

  (3)指导教师:1~2人(可空缺)。

  2、参赛报名

  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报名(www.noc.net.cn)。

  (三)应用数学竞赛:在将网络和数学结合的基础上,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活之中,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方法,突出创新思维。

  1、参赛范围

  (1)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2)参赛人数:限1人。

  (3)指导教师:1~2人(可空缺)。

  2、参赛报名

  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报名(www.noc.net.cn)。

  五、学生组机器人竞赛项目

  (一)项目分类

  小学组:机器人灭火

  一对一机器人足球

  机器人工程挑战赛-- 食品安全竞赛

  初中组:机器人灭火

  二对二机器人足球

  机器人工程挑战赛-- 食品安全竞赛

  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

  高中组:机器人灭火与搜救

  二对二机器人足球

  二对二机器人篮球

  (二)竞赛规则

  机器人灭火规则参照2011年第十二届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竞赛规则。

  机器人足球、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机器人篮球等规则参照“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指南”机器人竞赛规则。

  详情登录http://www.huodong2000.com.cn(全国电脑制作活动网页)

  http://www.ncet.edu.cn(中央电化教育馆网页)。

  (三)参赛要求

  1.报名事项

  各区按照不同学段组别和项目设置要求,各组别每项目限报2个队,每个选手限报1个项目,每个项目限报1名指导教师。同一个组别同一个项目的2个队不能报同一所学校。

  (1)机器人灭火竞赛:每队限报1人;

  (2)机器人足球竞赛:小学组每队限报1人,初中组和高中组每队限报2人;

  (3)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食品安全竞赛:每队限报2人;

  (4)机器人篮球竞赛:每队限报2人;

  (5)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竞赛:每队限报1人;

  各区县教育部门以区县为单位于2012年4月20日之前提交报名表(见附表5),并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参赛队员照片、机器人照片。

  2.竞赛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3.竞赛场地及器材

  对中小学生参加竞赛的机器人产品厂家不做限制,符合“机器人”定义概念的各类机器人产品均可参加竞赛活动。

  参赛所需器材(机器人、计算机及程序软件)由参赛选手自备。

  竞赛场地及其它相关器材由“活动组委会”提供。

  六、教师组的评选项目

  (一)多媒体课件: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软件。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不属于课件范畴。

  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作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每区县限额推荐33件作品(中、小学20件;幼儿园10件;特教3件),每件参评作品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

  报送作品时须一并报送以下材料:

  1、文字材料

  (1) 区县推荐作品名单(见附表6)

  (2) 有作者本人亲笔签名的“推荐作品登记表”和“作品创作说明”(见附表7);

  2、电子文档材料

  (1)以作品名称建立一个文件夹:内含参赛作品、推荐作品登记表和作品创作说明(附表7)、作者照片等。

  (2)要求各区县将作品按小学、中学分类列项集中组织刻录一份,并确保能够运行。

  技术标准及要求请参照“全国第十六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指南。

  详情登录http://www.ncet.edu.cn(中央电化教育馆网页)。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课例。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和教学设计两方面内容。

  (1)制作要求:需同时报送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和教学设计。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大小不得超过700MB。

  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一式2份。课后反思及教学课件等内容应一并报送。

  报送作品时须一并报送以下文字材料:

  (1)区县推荐作品名单(见附表6)(请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2)有作者本人亲笔签名的“推荐作品登记表”和“作品创作说明”(见附表7)

  每区县限额推荐15作品,(中、小学10件;幼儿园3件;特教2件),每件参评作品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

  技术标准及要求请参照“全国第十六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指南。

  详情登录http://www.ncet.edu.cn(中央电化教育馆网页)。

  (三)教学实践评优:将突出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应用,努力引导广大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1、参赛范围:竞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提交作品及作者登记表,一式2份。

  报送作品时须一并报送以下文字材料:

  (1)区县推荐作品名单(见附表6)(请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2)有作者本人亲笔签名的“推荐作品登记表”(见附表7)

  每区县限额推荐40件作品,每件参评作品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

  详情参照“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要求。

  登陆http://www.noc.net.cn(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站)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一次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一次教学、教研的紧密结合。这是对学前教师的考验和挑战,更是锻炼和提升。

  1、参赛范围

  (1)参赛对象:全市幼儿园园所教师都可组队参加。

  (2)团队人数:2~3人。

  (3)每个园所不限参赛团队。

  2、参赛内容

  幼儿园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设计(自由命题)。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设计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1)作品包括:教育活动实况录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电子稿。

  (2)作品要求:

  ①作品录像为幼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完整教育活动的展示。

  ②在提交作品中,需体现团队的协同合作。团队可采用网络互动、校内外线上互动、家校通(家园通)等形式展现。所设计的教育活动内容中,须有涉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③参赛团队限提交1件作品,作品时长为:小班15分钟以内;中班20分钟以内;大班30分钟以内;保证录像清晰。

  ④教学设计中,详细注明参赛选手基本信息,陈述设计理念、活动目标、学情分析、活动特色、活动重点、活动流程等。

  每区县限额推荐10件作品,每件参评作品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每件作品提交2张光盘。

  详情参照“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要求。

  登陆http://www.noc.net.cn(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站)

  七、作 品 使 用

  评选后的作品将放在“北京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供广大中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观摩、欣赏、学习和应用。部分优秀作品,在书面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将编辑、加工后制作成《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优秀作品集锦》(光盘),推荐给北京中小学师生观摩欣赏、学习借鉴。

  组织中小学师生参加“活动”是一项高尚和纯洁的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意义在于启迪心灵、培养素质,因此,“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严格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评选获奖资格。

  八、“活动”的组织

  (一) 活动组织

  1、“第十三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的指导下,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承办。

  2、由承办单位“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制定“第十三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各项方案。方案经组委会审批后,由研究指导部负责组织实施。

  3、为了保证评选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参评作品以区县为单位报送。组委会在本届评选过程中,不接受个人推荐作品参评。

  (二)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53号(厂桥)

  邮政编码:100035

  联系人:何丽娜 周双华 电话:(010)66521566/1101转532、328

  电子邮箱:Zx_hln@bjedu.gov.cn 传真:(010)83286745

  研究指导部主任:赵保和 电话:83221696

  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组委会

  2011年12月

 

  附件一:

  评选类项目北京市( )区县推荐作品名单

  附件二:

  学生作品推荐登记表

  附件三:

  学生作品创作说明

  附件四:

  “评选类项目”( )区县推荐评委情况表

  附件五:

  “竞赛类项目”(组队)报名表

  附件六:

  教师参赛作品名单

  附件七:

  教师参赛作品登记表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