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扩大学习视野 丰富语言积累

时间:2016-10-10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通州区官园小学 张海涛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实践的证明,我们逐渐认识到,仅靠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种角度出发,进行扩展阅读,为课文找到扩读、比读、衬读、助读的其他文章,在课堂与课文连在一起来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大量的阅读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如果扩读安排得好,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教材开发意识,要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况以及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调整教材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时间,提供、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课堂上不仅读好课文,还适当用课外阅读材料辅助课文,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丰富学生语言,培养语感。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一、拓读作者简介,积累文学知识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然而学生对作家知之甚少。了解作家的身世,了解作家的一些事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文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所以可以从课文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比如小语第三册《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一课,由于“法布尔”学生对他知之甚少,因此,我在讲课文前先出示了关于法布尔的介绍: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厚厚的一部十卷的大部头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 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紧接着出示法布尔的照片。这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快地阅读,从中了解了作者,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本课的期待。另外教材中的很多名人故事,都可以用出示作者简介的方式导入学习课文。

  二、拓读相关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制约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加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还没有可以同新知识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新知识就失去了潜在意义。比如《它们怎样睡觉》一课,对于马站着睡觉学生就很疑惑,提出问题:马为什么能站着睡觉? 对于学生的疑问我适时地补充课外知识:马的小腿没有那么多的肌肉和神经,所以它虽然长时间地站立,也不觉得那么累。

  又如在学习《请鹳鸟到咱们家过冬〉一课,小安徒生的疑问:埃及离我们很远吗?也是学生的疑问,我适时地通过世界地图向学生补充了从埃及到小安徒生的国家要经过哪些地方,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确实感受到埃及离我们真远呀!这样的扩读,为新旧知识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拓读相关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好的作品,只嫌少,不嫌多,多多益善。很多名人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文学色彩,充溢着细腻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广泛地去阅读。比如《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冰心奶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发出会心的一笑。正是因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热爱,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才能深入到生活中去,把孩子在雨后玩水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爱,课堂上在引导学生读好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推荐学生读读冰心的其它作品,如《纸船》《只拣儿童多处行》等。通过这次扩读,不仅让学生走进冰心老人纯真而博大的内心,和老人做自由的心灵对话,更进一步体会冰心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如大海般辽阔、深邃、温馨、博大的爱。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拓读有关数据,引领走进文本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样的阅读教学,为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经历中情感得到进一步地升华。在学习《蚯蚓垃圾处理厂》一课中,为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同时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环境保护知识,对环境保护活动感兴趣,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我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文:

  你知道北京市一天要生产多少垃圾吗?根据市政管理委员会的统计,在北京每人每天的垃圾产量是0.82 公斤;一天下来,北京就要产生14700 吨的垃圾;北京年产垃圾约500 万吨,居全国之首。这些垃圾哪里去了?绝大多数都被填埋掉了。散布在北京城效的新旧填埋场,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共有4000 多座,形象的说法是“垃圾包围城市”。而混合填埋的垃圾中,含有大量剧毒、有毒物质及多种有害成分。它们不仅影响城市景观, 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 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样的阅读教学,为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们很自然地感受到有效处理垃圾的重要,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

  五、拓读补充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有些课文内容浅显,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提供一些课外补充性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阅读容量,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比如教学《动物时装表演》一课,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中每一种动物的时装什么样?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我适时给学生补充了,斑马、北极狐、章鱼、乌贼、金鱼等小动物的时装什么样?有什么作用?及时补充学生课外知识的不足。同时,我引导学生森林里又要举行下一届的动物时装表演,请你课下去搜集一些其它小动物的时装的样子及有什么作用?为下一届时装表演推荐选手,下节课向大家做介绍。

  六、拓读不同体裁文章,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是童话,有的课文是诗歌,有的课文是浅显的科普文章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同一个题材,提供给学生不同体裁的文章,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享受不同语言形式带来的语言魅力。比如在教学《我最喜欢春天》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好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让学生背一背或读一读。可以是书本上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积累的,如《春晓》《四季的脚步》《咏柳》等。

  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创造性地增删教材,整合教材,将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伸展语文学习的触角,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