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咬文嚼字,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世界

时间:2015-10-10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通州区官园小学 郝淑敏

  语文,是一门依仗语言形式而存在的课程。字、词、句、段、篇是文本的客观形式,只要这个形式为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教学中就不能准确把握语文这一特征,也不能有效地领会文本的思想,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然而,在“创新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口号下,不少语文教师纷纷与传统决裂,弃旧创新,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新”了“活”了,但是课后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语文也不叫“语文”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

  “咬文嚼字”本是个贬义词,指过分斟酌字句,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但在语文课堂上,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意义和韵味,把握语脉,学习和积累言语经验。这样的咬文嚼字,既远离于空洞的理性分析,也不同于僵化的知识教学。文本的情味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比较推敲,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

  一、选准切入点进行咬文嚼字

  文章中都有与中心相关,揭示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情感等的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是否把握,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情感和思想的把握。所以,把文中这类关键语句嚼透,是一堂语文课的头等大事。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可抓住“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句话。先嚼词“亲人”,一嚼学生立刻能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如家人的情感。再嚼“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嚼出问题来了:“为何老人和海鸥会像亲人一样?老人和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是如何体现的?”于是文章的解读由此开始了,可谓咀嚼达到了提纲挈领之效。再如《奇异的琥珀》,抓住“奇异”这个词,学生读课题,自主进行质疑:“这块奇异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它是一块奇异的琥珀?”“它的奇异之处在哪儿呢?”文章的理解就围绕着对“奇异”这个词语的咀嚼开始了。

  二、词语替换进行咬文嚼字

  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语词,学生看看似懂,而实际上却不明白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这句中的“扑”就是一例。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扑”字用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将“扑”字换成“飞”“扇”“掠”字进行比较,从中悟出“扑”字用得多么准确传神。一个“扑”字不仅写出了海鸥们在我们要拿走老人遗像时的着急,也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它们是多么怕再也看不到老人啊!再如这篇课文中“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这句中的“扫”字,“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三、词语搭配分析比较进行咬文嚼字

  古人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观文入情,强调了读文章要体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而课文中一些句子中词语的准确搭配,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捅马蜂窝》一课中“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形容马蜂就像“决心相撞的战斗机”,用“决心相撞”来形容这架“战斗机”更加形象地写出了马蜂的视死如归,为保卫家园,拼出一切,决不后退!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这种为保家园不顾一切的精神的赞叹。

  四、品味同一内容的不同含义进行咬文嚼字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一些相同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对比揣摩,品出关键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草地夜行》一文中,“要记住革命”一句出现了两次,但两处的含义是否一样,就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了。一次是老红军刚刚陷入泥潭把“我”奋力顶出泥潭的时候,“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一次是“我”面对着无边的风雨耳边响起了老红军的话“‘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学生体会到第一个“要记住革命”是老红军在临终时对“我”唯一的嘱托,第二个“要记住革命”是“我”在老红军的话的激励下不顾风雨,勇往直前,是老红军的话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两个“要记住革命”如果不经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又怎能品味到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又怎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咬文嚼字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要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也需要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时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生联系。

  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表现周总理生活简朴的一个细节描写的教学,就可以从联系生活实际入手这种咬文嚼字的方法来达到学生领悟语句所要表达意思的目的。例如:“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首先,抓关键词语:你觉得哪个词能概括这句话?其次,理解“极其”的意思。再抓“宫殿”一词,引出房子的历史,联系实际说说“宫殿式的房子本来的陈设应该是怎样的”和“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他办公室的陈设应该是怎样的”。最后,对照文中句子描写的陈设,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从“极其简单的”陈设感受到了总理“极其不简单”的品质。

  六、品味标点符号进行咬文嚼字

  标点的使用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文本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真正领会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入领会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意图,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穷人》这篇文章里作者使用了十三个省略号,每一处对表现渔夫和妻子桑娜的高尚品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加强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例如:“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再加上几个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文中还有几处省略号,有的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表现桑娜的焦急和渔人生活的危险艰难;有的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省略号有几种用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意思。弄清每处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人物特点,从而更加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见,对于标点符号的咬文嚼字是多么重要!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语文还得姓“语”,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奥妙,领略语文的魅力,咀嚼语文的味道。咬文嚼字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思考文章中字词的含义,分析、品味字词运用的妙处,学生领会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精彩纷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开出效率之花。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