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大稿新村小学 朱薇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的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外延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很多,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从病句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两三遍,通过是否“上口”“顺耳”,即可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日常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加强病句修改训练,利用典型病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从诵读佳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可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一块“读书角”, 让学生摘抄一些诗词、格言等经典佳作, 自发诵读, 并记录自己的感触。“读书角”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 一至三天更换一次。久而久之, 在不断的诵读积累中,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语感也得以加强。教师也结合学校特色,适时采取一些锻炼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方式。例如,请学生当堂播报一篇自选的新闻报道, 评选“最佳播音员”。
一学期下来,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有的孩子从最初的羞涩转变为落落大方, 令人刮目相看。学生通过持续的锻炼, 其语言能力不断提高, 语感也自然得到了加强。
三、从课文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讲述作者的话,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句、严谨有序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这些都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读着读着,对桂林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语气表达出来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如:在读了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后,给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重读课文,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情感的熏陶。
四、从品词析句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须以文本为媒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准确的遣词造句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删减饰语,品析饰语的意境。比如,引导学生比较“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和“漓江的水真绿啊。”这两个句子,品一品,哪个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准确、精当、丰富、鲜明,为什么?这样的训练,无须教师精辟的分析,学生便会对饰语的意境和语言运用有所感悟,如此,语感便得到了训练。二是替换词语,品析原词的意境。比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的“抽出”这个词用得十分传神,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长出”、“冒出”等词语进行替换,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感悟“抽出”一词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文章是由具体语言构成的,优秀的文章无不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品。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在品味语言中,不断增强语感。
五、从语言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可分为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即阅览与诵读。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不失为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之际,主体所感知的不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及其意义的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只需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学生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即语感。
六、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体味语言的高妙,体验作家描述的意境,就要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文本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使学生在加深对文意理解的同时,实现自身语感的培养。
七、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他所反映的生活,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鲜活起来。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品味作家表情达意的方法。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总而言之,语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辅助。语感的培养主要靠体验和积累,靠生活积淀。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不断实践,科学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感便会得以形成并不断增强。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