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创设情境 培养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

时间:2015-07-13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 白海东 王金玲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小学生而言,要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1600 个识字任务,学习量偏大,对孩子而言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处于小幼衔接阶段,孩子们对语文课堂学习是陌生的,想让他们在课堂上坐4 0 分钟,注意力、学习兴趣保持长久,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怎么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汉字学习中来,形成基本的识字能力,顺利地完成低年级语文教学任务?

  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教学文化氛围

  针对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认知特点出发,识字教学课堂上,应积极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具体而言,通过创设情境,一年级课堂,侧重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二年级课堂,则努力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以学校为主体,动员低年级组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研工作,学校层面制定相关计划,形成浓郁的文化情境。

  二、集思广益,做好情景教学准备工作

  创设情境教学中,语文教师是主力,应通过教研组共同备课、主动观课、积极评课、轮流磨课、反思积淀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识字教学业务技能。

  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集体备课,这是研磨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法的重要方式。通过备课,使语文教师达到“三通”:

  一通教材——每学期放假前共同学课标,通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梳理全册知识点。

  二通单元——站在单元的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围绕研究专题共同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集体交流完善,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备课,备课过程成为教师集体智慧相互碰撞的过程。

  三通教案——假期分头备课其他单元,返校后进行集体交流,修正备课中存在的不足,形成共享教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复备。

  “三通”备课使授课教师,站得更高,想得更全,通过集体的思维碰撞,促进了创设情境教学的落实,并及时解决个人备课中的难题,提高了备课质量,实现了各班在创设情境教学实施前的齐头并进。

  三、因“字”制宜,注重情境教学的科学运用

  学校层面,可通过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专题反思文章,促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交流,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梨园镇中心小学总结了多种创设情境的方法:故事导入法、图文结合法、字源字理法、组字游戏法、语境感受法、角色转换法、儿歌创编法、想象情境法等等。

  例如一年级第二册教材《工加力字组成功》的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老师引入字理字源情境教学法,借助图片来讲“攻”字;使用生活情境理解“金”字旁;创设学习情境理解“努力”;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由字想词,由词想句创编儿歌,感受形声字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由于创设了多种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识字效果。

  在掌握基本识字方法的基础上,二年级学生已能独立从音形义等方面对单字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加强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性识字,例如同部首的字、形近字、多音字、字族识字等进行归类识字,引导学生拓展识字:一字拓多字,一字拓多词,一字拓句子,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建立起字与词,词与句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语言能力打好基础。

  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汉字,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会得到较大提高,自主识字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如在二年级《回声》一文的教学中,可侧重学生拓展识字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入小阅读,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让识字充满情趣,让孩子充分参与其中,促进孩子运用识字方法独立识字用字。

  为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笔者开始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孩子们借助拼音阅读、绘本阅读、“1+1”课上阅读(一篇课文带一篇小阅读),自身识字能力不断提高。

  笔者认为,应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教学重点的关系,创设情境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教学实践中,绝不能因创设情境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挤占学生参与课上学习的时间。适当的情境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学期末,可将优秀教学课例、优秀反思进行整理,放入低年级教师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识字教学中,只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如何学,努力创设多种合理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积累更多词汇,并尝试着进行语言的应用,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相长,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