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办公室 > 语文生活

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分析模式

时间:2014-01-28         来源:北京市语言文字办公室
分享:

  语言(包含文字的广义的语言)无疑是文化本体中的最主要的元素之一,是其他诸如文学、艺术、曲艺等非物质文化的最主要载体之一,还是全部物质文化的解读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手段,信息传播与接收的主要介体。语言在文化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特殊意义。

  语言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个新概念、一项新课题。我们尝试从语言文化建设的本体、应用、管理、价值四个维度思考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语言文化建设的分析框架和思考路径。

  一、文化“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自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定义以来,各国学者对“文化”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解说达数百种,均为真知灼见,但却莫衷一是。为使研究语境、视角更为贴近我国实际,本文取李宇明教授的观点:“文化是人类一切创造物和感知物的总和”。此定义将文化理解为与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同步的概念,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还将精神文化应用中的物质载体、物质成果纳入研究视域,契合“建设”主题,更加直观、更接地气。

  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中,文化建设包括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文化首先是一种事业,是非盈利性的。文化事业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同时,文化又是一种产业,或者说具有产业属性,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语言与文化、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际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参照上述文化的定义,语言是社会应用不可或缺的“人类的创造物和感知物”,由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常规的“两体论”发展为“三体论”: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解读其他文化的元语言(其他文化载体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如服装文化、绘画文化、建筑文化,只有语言才能解释这些文化的含义)。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

  语言文化,即与语言有关的“人类的创造物与感知物的总和”,与语言有关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即人们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传承、生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语言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语言文化包括语言结构系统、个人言语行为、社会语言生活、文字书契系统、语言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教育、语言政策规划等内容。

  三、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一)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语言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化诸构成要素的规范、支持与引导,实现既定语言规划的过程。包括繁荣语言事业和发展语言产业两个方面。

  (二)语言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

  1.  语言资源建设语言资源即各种媒介和形式的语言文化构成要素的集合,是语言生活、语言生产的前提。从语言资源的载体来看,可将语言资源分为纸质资源、非纸质资源。传统的纸质资源包括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报纸、杂志、书籍。非纸质资源主要包括与语言文化有关的电子文本资源(电子版语料库、或进一步加工形成的数据库)、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有声资源(录音资源库、声像资源库),以及近些年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网络媒体所承载的语言资源。

  2. 语言标准建设语言标准建设,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标准建设与法制建设共同规范社会语言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研制发布了200  多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文化教育、印刷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