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处 > 工作信息

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开放联合 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教育部
分享: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作为北京市教委首批建设单位,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围绕北京市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科技突破、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搭建了一个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对于我国“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然而,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频出,已严重影响农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与社会稳定。因此,加速食品产业升级是重塑我国国民形象与恢复消费者信心的重要环节,食品品质与安全控制已成为政府、行业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013年,北京市教委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加强高校为北京市的服务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围绕北京市企业需求,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
  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在北京市教委领导、学术委员会专家及各成员单位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围绕北京市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科技突破、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搭建了一个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
  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打造高端平台
  作为北京市教委首批建设单位,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动物医学院,并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农学院,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中粮集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农集团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资源集团、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和益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基地。实验室拥有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卫生部食品检验测试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拥有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食品微生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等学校畜产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拥有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覆盖了北京市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畜产品的产业链体系。实验室以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安全追溯、食品添加剂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兽药及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政策研究与教育为特色,整合北京市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研究力量与资源,已成为全国最具优势的研究团队之一。
  实验室紧紧围绕和瞄准北京市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需求与消费者关注热点,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高层次人才,为北京市食品行业的科学、健康、快速发展搭建开放性、综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坚决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开放运行管理方针,充分发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积极承接重大项目,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协同创新
  实验室始终围绕和瞄准北京市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需求与消费者的关注热点,以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类科研和产业化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鼓励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新模式。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在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两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实验室建设期间,共完成或在研究的科研项目4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3项,发表SCI/EI文章124篇,出版专著共15部,授权专利67项,被采纳的相关国家标准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两项。经过3年的建设,实验室的科技研究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科学研究来源于产业需求,同时又必须面向产业链,服务于产业发展。实验室的多家产业化基地成员单位,如中粮集团、北京三元食品、北京蒙牛乳业等行业龙头企业,覆盖了整个食品产业链体系,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实验室开发的干酪、肉制品、蛋制品、益生菌、香精以及风险因子快速检测产品累积超过70种。同时,利用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力量,为企业解决多项技术难题。例如:香蕉有机牛奶脂肪上浮、原料乳嗜冷菌污染、功能性益生菌产品开发、猪肝黑变等。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助,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
  以人才为根本,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培育创新团队
  运行三年来,实验室秉承“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层次和方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共选拔10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以访学的形式到国外交流学习,开展学术交流100余次,邀请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外学者讲学40余次,国内同行讲学60余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2次,国际学术会议26次。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国际化视野、拓宽团队的科研领域都有极大的帮助。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验室始终秉承人才引进与内部挖掘并重的政策。建设期间,新增院士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晋升教授8人,副教授15人,两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入选“新世纪人才”。“动物源性食品检测创新团队”“食品添加剂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功能乳品与益生菌创新团队”相继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200余名,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同时,实验室非常注重对于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首农集团、北京蒙牛乳业、君乐宝乳品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共为企业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0余名,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技术骨干。同时,组织员工的食品质量安全培训1,000余人次。
  以社会服务为宗旨,正确引导、安全保障首都食品安全
  实验室着眼北京市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实验室的各个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各类“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宣传活动,推动食品领域热点问题的解决,并于2014年建立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负责北京200余家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为提升北京食品安全水平作出贡献。
  食品质量与安全不仅是技术和企业管理问题,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食品安全的科学引导和宣传对于平复消费者恐慌情绪同样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各个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各类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如“食品质量与安全投入安全协查中国行”“中国食品安全万里行”等。3年来,实验室共举办和参与各类科普活动100余次。其中,北京工商大学的孙宝国院士编写的科普读物《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填补了我国食品添加剂领域科学真相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真空,对化解食品添加剂“妖魔化”,倡导和维护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普通消费者之间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由北京市教委组织,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联合北京市高校后勤研究会伙专会、北京学校后勤事务中心共同组建了“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实验室”,并建立了“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为北京市各区县教委、各高校207所的食堂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并先后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检测设备使用培训等,培训人数超过800人次。这些工作为保障首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提高师生就餐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质量与安全不仅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广大市民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基石。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将结合北京食品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创新性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服务社会,促进北京市食品产业的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