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支援合作处 > 学员的感悟

教育,需要几面镜子
四川省什邡市七一中学 郑芷薇

发布时间:2023-07-15    来源:市教委支援合作处
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生需要几面镜子时刻检视自己的得失,教育同样需要几面镜子,助力所有教育人时刻检视不足。

  一、用好显微镜:发现问题,把握细节

  《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者需要一台显微镜,首先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琐碎的工作会让我们学习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停下脚步来反思的几率也微乎其微。这次专家的精彩演讲不仅让我们得以集中的酣畅淋漓的沐浴着知识,他们还直击教学中的痛点,抓住一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细致的剖析,帮助我们解决这一个个痛点,引起我们反思,从而优化教学。比如通过这前五天跟岗学习进班听课,通过后五天聆听几位专家老师的主题讲座,我发现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一是缺乏相应的眼界和创新能力,常态化教学程序化,模式化。二是应对新课标新高考改革还缺乏专业知识和应对策略。三是对很多教育改革政策、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实践操作的方法等等。总言之,教研是完整的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常思常省,常悟常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助力自身成长。

  二、放大镜:发现亮点,放大格局

  古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育者需要一把放大镜,要善于发现其他老师的优秀之处,发现其他老师课堂的亮点,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比如在西城外国语学校进班听课的四天里,通过感受不同年级、不同风格老师的课堂,我明白了只有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前行,才能真正享受作为一名教师的诗与远方。虽然听得都是常态课,但都让我受益匪浅,诸如何老师在课堂引经据典、生动幽默的引导式教学;董老师思路清晰、循循善诱的对比式教学;张老师、周老师重点突出,精心准备的作文训练课,姚老师干净利落,金句频出的探究式教学,以及陈述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也都让我叹为观止,带给我很多启发性和示范性。使我加强了自身的认识,同时也给未来的工作明确了方向。

  教育者需要一把放大镜,来提升认识,放大格局。比如在北京教育学院集中培训的第一天,汤丰林院长以《教师学习:时代挑战与自我提升》为主题,指出教师发展是时代的命题:强起来的民族需要强起来的教育者,强起来的教育需要强起来的教师,并指出好老师的时代要求是红(方向正确)、远(志向远大)、高(底色纯粹)、强(底气十足)。不管是时代发展需要,还是国家政策方针,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都决定着教师必须要提高认识,要认识到技术革命,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挑战,不断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放大格局。教师需要脚踏实地潜心教学,也需要仰望星空追求崇高。

  三、望远镜,聚焦前沿,打开眼界

  《孟子》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教育者还需要一副望远镜,要想在教育上有所成就,就要学会聚焦教育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跟紧改革的脚步。政策决定教育教学方向,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跟紧国家大的政策方向,必须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这几场学术讲座不仅让我惊叹于专家们的博学高瞻,更让我享受了一场先进的、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对前沿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有了一个系统的认知。譬如,朱于国老师从教科书编写者的角度,向我们详细分析了教科书的价值与功能,统编教材的编写意义,高中统编教材的特点,由此强调要围绕教材构建教育生态,“教材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要吃透教材。应将教材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另外他还针对语文教材改革指出我们要学会辩证处理单元整合问题,既重视“为了任务的阅读”,又不忽视“为了阅读的阅读”,既见单篇,又见单元,这对我今后怎么处理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还有王淑娟老师高屋建瓴的分享,她以项目化学习视频案例导入,详细生动的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涵义,包含要素,并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课程设计——以秘氯消毒剂为例》一文,细致生动的分析了PBL的七点关键特征(黄金标准)。指明做活动与做项目的区别:项目任务更复杂和多元;问题开放性更强,答案有不确定性和探究性等等。再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表格展示了“项目式学习”与“项目导向的活动”的区别,点明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主食性学习而非甜点式学习,从项目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和活动项目。再进一步以上海经验《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行动计划》为例指出三类项目来源和育人目标不同。而如何将PBL运用于教学中呢?王老师以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为例,生动的分析了如何将PBL用于某个单元中的某个学习任务。如何将PBL用于某个学科?再请研修老师们思考如何结合本课所学完成一个项目设计,给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和生动丰富的案例,引发了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与分享。“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永新。”从教育萌芽阶段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到“新课标改革”“生本教育”到“项目化学习”等多元化教育理念并行的现代教育表明着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工作者需要创新。王老师的《项目式学习在课程与教学中应用》主题课程就像一舟辑一张帆,用一个个生动详细的教学案例,带领我们研修老师拨开新课改迷茫的雾霭,在宽广的教育天地中驶向远方。再有,陈晓波老师系统的梳理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学界如何理解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得实践路径第一步要确定“目标-标准”,预期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学生要做出什么样的表现(证据),可以证明达成了学习目标(可观测),第二步是设计(情境—任务)将在外在得教育要求要求转化惟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将外在于学生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促进学生学习的任务。同时陈老师一再强调重视核心素养不代表知识就不重要,设计的任务要有挑战性,典型性,可视性。第三步是研制“成果—量规”,第四不是细化“过程—支架”,适时提供恰当的学习策略。第五步还要有持续的“反馈-反思”的意识。空杯心态常需有,知不足而勤学,才能在教师职业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更远更高,正如陈晓波老师所说:“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改革过程中,一定会不断有新政策、新方法、新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在已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改变认知是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教师作为改革最直接的一线的推动人与践行者,必须要首先加快转变认识,努力适应改变,追随改革的脚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教育方法。

  总之,  教育者需要一面望远镜,来打开眼界,精准定位,正如徐昌老师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理解与行为》主题讲座中指出的:“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合格教师的要求,要不断提升我们专业发展需求,致力成为名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希望每位老师“都能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不断的书写那波澜壮阔的教育人生。”

  四、以镜为鉴,做优秀的教育者

  (一)常悟常行,做教育生活的践行者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的全部目的是将镜子变为窗户。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拥有大量的机会。简单地说,透过教育消除障碍,为自己打开机会之窗。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获取知识和谋生的手段。然而,教育不仅限于此,它还有更广阔的前景。教育不仅使我们知识渊博,而且帮助我们进步,使我们自我满足。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还要活学活用,进行学习迁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迁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教育的三面镜子指导教育教学。

  比如我总在教学中提到核心素养,但实际对核心素养理解不够深刻,以致在教学中落实时也是浅表的、短暂的、片面的,对落实核心素养是不够彻底的,在陈老师的分享下我对核心素养从抽象到具体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且透过陈老师分享的典型案例,我对以后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去落实核心素养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大胆在课堂上尝试核心素养的教学。另外还可以将之结合王淑娟老师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结合所授的语文学科设计一些项目化学习的计划,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思结合,做教育生活的研究者

  踏石有印,握铁有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脚踏实地,留有痕迹,每一次培训,教研,听课都必须要落到实处,落实到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消化这次学习的经验,并切实将这些理论经验创造性的运用于教学中,切实根据实际情况来“因班制宜”的备课,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努力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成果,成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三)终身学习,做教育生活的学习者

  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教师决不能仅仅准备一桶水,我们必须要有长流水。正如李倩老师分析的那样,社会就业危机日益严重,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随之而来,如果不能紧跟教育考试评价变革,那么就适应不了新高考。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的重大,必须要跟紧改革,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升,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才能完成时代予以我们的教育任务。因此在后面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从教育实践活动中汲取能量和资源,不断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在师一日,便不荒废半日。

  培训过后,便是新的开始,未来愿身披铠甲心有远方,长风破浪扬帆起航,追光前行踏实工作,潜心教研追求卓越!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