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孜区中学 李映红
2022年3月27日,按照北师大拉萨市中学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安排,我有幸到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中学跟岗学习(以下简称二附西城试验中学)。跟岗学习期间,得到贺红伟教师亲切的帮助指导,被这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深深折服。"笃志 博学 质朴 方正"的校训隽刻于心,我感受到该学校师生在管理、教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校训的影子,嵌润着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中学的思想文化.
跟岗第一天我就被贺老师与家长电话沟通学困生家长的做法所吸引,对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中学在家校沟通引领学困生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跟岗学习期间,本着边行动边研学的目的,我参与了初一(3)班两名学困生转化的实践学习工作,并深度观察访谈了贺红伟教师,了解该校在家校沟通﹑引领学困生方面的要求和具体措施.在这里,平等有效的家校社沟通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给教育赋予了新的能量和生机,教育到达了一种理想化的境地。对照西藏农牧区家校沟通的现状,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离婚率上升、父母进城打工等现象普遍存在,儿童由爷爷奶奶寄养在西藏牧区(乡村)呈泛滥的趋势,导致了留守学困生成为农牧区教育重难点问题。我研修并整理以下学习所得:
一、西藏农牧区学困生引领问题仍需引起再重视
所谓“学困生”,一般在学习知识、把握本领、品格成长、方法学习等方面都与普通大部分的学生偏离,他们往往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需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补救或矫治的学生。他们也普遍存在思维发展滞后,潜能未被挖掘,学习愿望较低等问题。其主要特征是低效能期待(缺信心,内心对结果恐惧)和习得性无助感(动机削弱,兴趣降低,缺乏主动;负面影响,认知障碍,效率低下;情绪失稳,悲观颓废,提前放弃。他们长期因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悲观颓废,动机削弱而造成潜能的压抑沦落成了一名学困生。虽然一名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个别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认知障碍的。但如果能破解学困生的困因育新机,帮助学生解困,对其在今后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层次的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的情调》中指出: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一些另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然而事与愿违,我的多年观察和教育实践发现,在引领孩子成长的路上,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良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不是大部分家长都能合理的管理好孩子(特别是西藏农牧地区),家长和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这些“成问题”的行为。家长教师如何恰当地运用强化理论,引导学生纠正偏差的思想行为是一门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学问。在方式方法上,牧区与城市间,内地与西藏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城市教师在能力技巧上整体要强于牧区(乡村);城市里家庭教育的力量远高于牧区(乡村)家庭教育的能力。
二、农牧区(乡村)家庭教育缺失缺位,需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除了上面谈到的农牧区留守学困生的问题,农牧区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小学或初中),不能辅导孩子作业,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孩子还忽视德育及孩子全面发展,无法与城市高知分子相比;城市化建设使许多青壮年进城打工,农牧区(农村)隔代抚养和留守儿童广泛存在,使大部分孩子处于放纵式教养模式。这些因素给牧区教育增加了新难度与挑战,在孩子成长上,单亲和隔代抚养存在明显的弊端:孩子缺乏安全感,心里内向自卑;隔代抚养方面,在家里爷奶(大部分人属于50-60年代的老人,基本没有受过教育)只能喂饱孩子,在心理、情感、学业上根本无法回应孩子,管不了教育,也不知道怎么管理,让孩子随便玩,不写作业也不管不问,当孩子言行有偏差时,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溺爱不纠错。
李映红:在西藏拉萨地区,我遇见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单亲或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常年寄养在爷爷奶奶身边,日常家长只能打电话给孩子,哪怕是孩子生日了,也只能给钱子女让他们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类家长啊,与任课老师、班主任沟通的频率特别低,一般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沟通联系,而这时候,可能还联系不上孩子的爸爸妈妈…对于这类家长,贺老师您一般会怎么处理?有什么好建议可以去尝试一下?
黄玉侠:这种情况啊,在北京不常见。北京这边的家长大部分都是高知识分子,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恰恰是“鸡娃”内卷很严重的表现。偶尔个别学生寄养给爷爷奶奶也是几天的情况。这种隔代抚养的孩子普遍心里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在孩子教育上,问题普遍比普通家庭较多一些,毕竟50 、60 这一代老人文化层次低,管不了孩子的学习。对于这类学生我建议无论是学科教师、班主任都要主动联系家长,最好有一定的固定联系时间﹑频率和方式,多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并提出适当多让家长关注孩子。如有必要,也可以采取当着孩子的面联系家长,让孩子在老师面前多和家长讲几分钟话;如果学校有条件,也可以集中住校,争取学习期间学校统一管理,教师日常多和学生一起,通过一些行为去关心引领他们的成长,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心里方面和情感方面更多的回应和帮助。
从这方面来说牧区学校教师要付出和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肯定是高于城市学校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投放教师岗位给牧区学校,把这部分管理陪伴留守学生的时间算进课时量,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和尝试的。同时我们也要用足政策,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寒暑假发动当地在校回乡的大学生帮留守儿童集中补课(或开发兴趣课陪伴留守儿童),当地部门提供场所条件,给参与补课的大学生一部分公益金,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也有益于大学生的发展。相信,在这方面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补不足。一个孩子成长不是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社会共同陪伴的事情,高质量的整体教育是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社区的合力。2022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给学困生引领赋能,助力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我们要学好用好。
三、让爱不缺席,用美好引领美好,用和风细雨引领学困生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将剥夺学生的未来。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我们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唯分数。不一味的强塞知识,而是提供机会让其去学习更多发展需要的知识,给其最合适的帮助,使其获得最适应未来的发展。对于他们,我们某些时候需要拿着“放大镜”找进步的地方,从激发内在动机出发,唤醒精神世界,帮其树立自信,改变他们自卑涣散的心态,用美好引领美好。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的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人才资源贵在开发。罗森塔尔效应的要旨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学困生大部分是需要支持、鼓励、表扬,需要充分的心理享受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说过:“人类生来拥有的是崭新的生命,与生具有赢得胜利的条件,人人各有其独特的潜力。他们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能力、有觉察能力和有创造能力的人。”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教育专家反复一再强调,我们要尊重学生(学困生)的心里特点,尊重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是可以通过教育关心引领重塑的生命。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