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5日,2022首届“京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举办。
本届大赛以“聚焦课堂革命 培育未来工匠”为主题,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局主办,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承办,共有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等北京4所职业学校和河北省容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省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省安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河北雄安3所职业学校参赛。大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以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主赛场,并设六个分赛场。
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副处长余俊,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副局长项明,北京市教委支援合作处二级调研员李鹏,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副主任李钰,河北省容城县教育局副局长郑东生,河北省安新县教育局副局长田利峰,北京市丰台区教委职成科科长崔宏韬,河北省雄县教育局四级主任科员许小军,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赵爱芹,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校长关亮,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校长吕轮超,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副校长姬立中,河北省容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刘海军,河北省安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辛志强,河北省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方泽新等通过线上出席了开幕式。大赛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研员马开颜等职教专家组成评委组进行评审。
崔宏韬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北京市对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大力推动京雄职业院校合作交流。丰台区教委支持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积极承接市教委协同发展项目,携手金隅等职业院校和雄安三校,积极推进两地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连续组织开展了两届“京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为京雄两地职业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搭建舞台,为展示师生风采、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打造了京雄职业交流合作优质品牌,成为京雄职业教育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项明在致辞中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雄安新区自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一直得到北京市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也持续稳步开展。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学校牵头扎实推进援助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等方面贡献了北京职业教育的智慧和经验,雄安新区三县职教中心也主动学习对接北京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余俊致辞并宣布比赛开始。他在讲话中谈到,从2020年起,北京市教委和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创建“京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品牌,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两届学生技能比赛,如今又首次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希望两地7校能以教学能力比赛为抓手,共同促进京雄两地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提升,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薛凤彩就赛项说明做了介绍,比赛重点考察教师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分为公共基础课程组和专业(技能)课程组。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内容为有关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程组参赛课程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内容为专业(技能)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比赛采取“线下材料评审+线上现场决赛”方式,根据比赛规则对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进行评选。
从10月11日报名到材料提交,经过20余天的前期评审,共有21个参赛作品的84名教师进入决赛。在两天的决赛中,教师团队线上介绍实施报告、进行教学答辩,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从教学指导到动作示范,表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评审组组长马开颜做精彩点评并公布比赛结果。马开颜围绕“教师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应在哪些角度用力”与参赛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他指出,一要遵循教育“三问”的原则,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二要落实整体观、育人观、学生观的理念;三要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素养。
本届教学能力大赛共评选出公共基础课程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专业(技能)课程组一等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北京市教委职成处武晔同志参加了闭幕式并做了总结。他讲到,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技能比赛的跨区域合作,本次京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办赛目标,锤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了正向的引导作用,是京雄两地职业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守正创新推进“三教”改革的生动实践。
据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外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市区2022年教育支援合作任务要求,学校受北京市教委、丰台区教委委托承担本届大赛,积极发挥首都职业教育引领、辐射功能,促进京雄两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助力京津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