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师门利稳开始了历时两年的援疆支教工作。在援疆支教的日子里,给门老师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天山的冰峰,也不是昆仑山的荒漠狂沙;不是香味四溢的大盘鸡,也不是口齿留香的羊肉抓饭,而是深深烙印在他心中的维吾尔族学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援疆故事……
2018年8月,门利稳老师到达新疆和田地区第十四师224团昆玉市,被分配到第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执教2107级汽修专业。第一天见面时,门利稳就感受到了一种欢喜和受宠若惊。当他刚走进教室,原本喧闹的教室立刻就安静了下来,30多双好奇的眼睛微笑地打量着他。门利稳也以微笑回应着他们:“同学们好!”学生们齐声回答:“烙师号!”(老师好)独特的腔调,整齐洪亮的问候声传达了学生们的热情,成为师生间正式交流的开始。
带领学生们走进国语神奇的大门
门老师入疆教学面临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听、说国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进国语神奇的大门。
班里的学生都是维吾尔族,国语水平不高,但对国语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看到门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姓氏“门”的时候,学生们便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呀?”“老师,您爸爸的名字是什么?”门老师有点诧异,但很快就明白了,因为维吾尔族的名字里,后面就是爸爸的名字,所以学生们才会想弄清楚老师父亲的名字。看到课本封底的编辑一栏里,有好几个同样姓氏的编辑,学生会问:“这几个人是一家人吗?”
每次听到这样的疑问,门老师就会意识到,加强国语的学习迫在眉睫。如果能把孩子们领进国语神奇的大门,他们在学习上、日常交流上不是更会如鱼得水吗?
门老师想到自己平时就很喜欢朗诵,是不是可以把朗诵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来呢?于是,针对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方面的问题,他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地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来上一段诗文朗诵。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活跃了气氛,感染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国语的音律之美;还展示了国语声调的特点和变声规律,让很多老师和学生深受启发,增强了对国语的热爱之情。
为学生打开兴趣之门
细心的门老师发现,学生们能用国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在汽车专业应知应会的内容学习上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汽车车身结构包括......”这些字词,学生们在教师指读后都认识,但是当他们自己指读时,却读成了“汽车,车身结,构包括”,可见对于词语、句法、断句等,学生还是不太理解。
怎么办呢?门老师想到了以前常用的“关键词”“卡片法”等教学方法,用这些关键词、中心句来提纲挈领地学习,既能减少学习难度,还能让学生敢于开口。于是,他精心选取汽车专业的学习内容,采用关键词、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学习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笔顺抄写并指读出关键词内容,还要学生动手画出这个关键词内容的简笔画;鼓励学生张开嘴,打通耳,勇敢表达学习的内容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记忆学习内容。
慢慢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听课更认真了,学习更投入了,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
带学生打开技能提升的大门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起来了,汽修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难道要“在黑板上修汽车”吗?这肯定不行,门老师就想方设法去寻找、充实实训设备,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作为一名汽修专业教师,门老师经常在工作之余到当地汽修厂的生产一线转转看看。好几次汽修厂的工人们遇到了技术难题,门老师凭借着自己的钳工钣金技术,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一来二去,汽修厂里的工人老板从不服不信,到后来都变得彻底服气,成了门老师的朋友。门老师也因此获得了一些“特权”。比如:带学生自由出入车间,优先使用设备工具进行教学等;带着学生到汽修厂的报废零件库内寻找可用于教学的报废零件。学生们兴致勃勃,一边寻找,一边辨认,一边学习,还真是发现了不少“宝贝”。此举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多设备不足的矛盾,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寻找、辨认零件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汽车零部件的认知,强化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8年年底兵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技能抽测过程中,门老师所教的汽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赢得了上级部门的好评。门老师自己也在春季示范课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作为援疆老师,门利稳老师深知,智力援疆,不止于“输血”,更多是“造血”。他表示,自己一定会牢记援疆使命,用真心、热情和专业技能继续为十四师职校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造就一批“永久牌”人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