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其他

发文机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文字号:京教高〔2024〕2号

信息有效性:现行有效

成文日期:2024-07-01

发布日期:2024-07-09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

分享:

京教高〔2024〕2号

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和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北京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改革必要性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和全球格局。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既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改善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深化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未来各领域的领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至关重要。北京高校应抢占人工智能教育先机,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整体素养,建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深化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试点建设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

建设一门市级统筹的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类公共基础课。课程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全市高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人工智能理念的推广,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课程体现质量优先原则,发挥北京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增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智能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1.课程体系

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个专题模块。“基础理论”专题模块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维和主流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所处的智能时代。“综合素养”专题模块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基本思维,熟悉应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框架,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适应人工智能场景、掌握人工智能基础工具的能力。“前沿拓展”专题模块发挥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多样性、综合性的优势,以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形成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生物信息、交通运输、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法律服务、媒体娱乐、国防安全等多领域最前沿应用的案例课程库,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践实训”专题模块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实验实训、到企业参观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未来创新奠定基础。

2.课程特色

突出“课程思政,紧扣前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伦理道德、奋斗精神、职业素养等培养相结合。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科技的最新进展持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突出“分层设计,分类供给”,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分层次的课程设计和模块化课程选择,强化学生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突出“AI赋能,深度融合”,打造AI教师和AI助手,通过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学平台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技研发和场景应用。

突出“名师领衔,系统设计”,邀请院士、名师、行业专家组成高水平咨询专家组和课程建设组,确保教学体系科学完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课程并做好答疑辅导、考试审核,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

(二)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发展建设

支持高校以经济社会需要、学校优势特色、利于学生成才为原则,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及时将新理念、新科技、新案例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课程的动态优化调整。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教材建设,形成数字化教材课件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基础科研能力。健全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

(三)积极推进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1.鼓励人工智能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复合

各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增加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针对本专业应用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方法,针对问题制定初步的智能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工具,打造人工智能新型教学场景,建设智能教学平台,完善智慧实习实训平台,强化教学管理服务,在“人工智能+”育人场景下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建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和微专业

支持已经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模块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支持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高校应出台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建设教师团队,细化实施管理细则,强化资源条件保障。

3.加强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建设

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积极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鼓励跨校交流合作,开展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创新培养机制,完善管理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三、保障措施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工作,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优先发展领域,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为人工智能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各高校应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教学能力,支持广大教师开展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学与实践项目,推动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各高校应加强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高校应构建完善的改革评价体系,对改革成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4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