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发布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5 月3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11 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同时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教育部语信司司长田立新、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郭熙、北京市语委办主任贺宏志等出席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2015 年,中国语言文字工作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宗旨,以科学规划“十三五”事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积极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中国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生机勃勃,语言文化交流取得新进展。
一是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建设二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三是推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
四是打造文化传承品牌,启动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开展语言资源监测,服务社会语言生活
六是推进语言文字科学研究与智库建设
七是加强语言文化传播、交流与合作
八是关注社会热词,聚焦语言生活
2015 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一大批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廉”“互联网+”“恐”“反恐”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十大新词语、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出炉,语言生活热点不断。
(一)新词语
“互联网+、众创空间、获得感、非首都功能、网约车、红通、小短假、阅兵蓝、人民币入篮、一照一码”十大新词真实记录了2015 年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新状况,以及这一年中百姓心理、观念上悄然发生的变化。作为社会变化的记录仪和显微镜,年度新词语集中体现了这一年的语言变化以及社会变化。
(二)流行语
“抗战胜利70 周年、互联网+、难民、亚投行、习马会、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屠呦呦、四个全面、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这十个流行语涵盖国际时政、国内时政、经济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如同一部恢弘壮阔的时代交响,奏出了媒体视野中的时代之音。
(三)网络用语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为国护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妈是我妈、主要看气质”,年度网络流行用语反映了一年来网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感悟,是认识社会、感悟社会、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四)语言生活热点
“两会”期间,有关媒体发布《2015 全国两会“十大热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行各业的“热词榜”成为2015 年中国互联网的一道特色风景。正式的排行榜达100 余种,平均每3 天就有一个;算上自媒体,排行榜则达400 余种,平均每天都有1.3 个“热词榜”发布。
2016 年4 月16 日,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30 周年。30 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语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在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等方面,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已经跨越了十年,国家语委的这一基础性、开创性工作,对地方语言文字工作有效地发挥了指导引领作用。
值北京市语委成立30 周年及“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北京市语委发布《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全面梳理发展历程,总结工作成绩,通过若干专题展现北京市若干领域语言生活实况,对于北京市的语言文字工作,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内涵,壮大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阵容。
《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主要内容有: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发展历程,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新进展,北京市语言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北京核心城区地名文化资源,北京市语委研究基地及社会团体建设状况,北京市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话历史文献资源以及若干方面的语言实态调查报告,反映了北京地域语言文字工作和社会语言生活的特点、特色和特质。
北京市语委办主任贺宏志回答了与会记者关注的北京话方言保护传承问题,接受了有关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