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素之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前提。对于扶贫工作而言,推广普通话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
从2019年开始,根据“北京市教育扶贫协作与支援合作项目任务”安排,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承办了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北京市“推普脱贫”对口支援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骨干教师普通话培训。
培训得到北京市教委扶贫办、市语委、甘肃省教育厅语委办和北京教育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坚持“首善标准”,本着“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心管理”的工作原则,按照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整合首都优质教育资源,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少数民族及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精确识别,科学有效做好调研
参加培训的100名学员均来自甘肃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第一期50名学员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也就是“三区”中的四省藏区之一;第二期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三州”之一。为摸清学员情况,培训团队前期开展广泛调研,深入甘肃临夏州、甘南州学员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利用座谈、听课等形式多方面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学员的语言水平、教学水平和培训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完善培训方案,做好前期师资、课表、住宿、教室、用餐等准备。
精准帮扶,为学员量身定制做好培训
培训前,通过实地调研、前期诊断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尽可能精准把握学员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同时关注学员个体差异,设计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围绕培训目标,项目团队精准设计了六门课程:词语朗读、篇章朗读、口语表达、一对一辅导、语言展示活动和普通话测试指导。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给每位学员开设了3次一对一辅导,每次30分钟。教师根据学员问题和需求设计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和巩固练习,并形成诊断报告,以便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学员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减少学员在课下使用方言交流的机会,培训设计了密集的课程,基本上每天保证6小时的课程,课余时间安排文化考察、朗诵、合唱等文化活动,让学员尽可能多地沉浸在普通话学习的环境中。
教师在普通话培训过程中突显普通话的形式特点,促使学习者关注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加快语言习得这一内化过程。到培训后期,学员已经养成了自我纠正和互相纠正的习惯,也掌握了纠错的方法,为他们打破“石化”现象提供助力。
项目设计大量的普通话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员形成自我认知。普通话培训课程提供了课内的目的语环境,保证了学员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程度和表现。异地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为学员提供了课下的目的语环境,为普通话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和鲜活的语言资源,也为普通话学习提供了从知识转换到技能的重要场所。
培训中读和说的大量实践为学员提供了检验假设的机会,他们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反馈,肯定或否定自己对普通话的假设,进行自觉的修正,优化自己的语言知识系统。
精心管理,保障培训取得成效
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项目团队设立了“学院主管领导、项目负责人和领队、班主任、班委”四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将培训期间学员的学习纪律规定、食宿规定、人身安全与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班委会职责等编辑成文,印制在学习手册中,方便学员及时学习。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设置项目秘书,全程参与培训,撰写每日培训简报,全程录像收集资料,随时关注学员情况、需求以及项目进展情况。
为保障学员在京期间的学习和居住安全,项目团队设有后勤服务组,专门负责学员的衣食住行。尊重学员的民族信仰和饮食习惯,开设藏区学员专用餐厅和清真餐厅,并聘请回族厨师烹饪饭菜。
此次培训得到各级领导和学员的高度认可,项目组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培训效果测试分析后发现,参训学员们普遍感觉: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较为准确全面的认知,提升普通话的意愿更加明确,并愿意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使用普通话教学;自主学习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了,70%以上的学员表示掌握了发音方法,自我纠正发音的意识也增强了;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发音改善,表达更流畅,说普通话时更自信。项目本身也被收录在教育部推普脱贫优秀案例中。
正如培训结业典礼上学员代表王秀英的感言表述的那样,用“幸福、收获、提升”三个词来概括这次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的培训学习经历,幸福是因为有这样的平台、幸福是因为班主任与团队各位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收获是因为在这里学到的语音知识、发音技巧、规范的口语表达;提升是因为思考创新不会停止,自己有信心将所学不断运用到实践之中,为推普脱贫事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