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宏志 戈兆一
语言(包含文字的广义的语言)无疑是文化本体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其他诸如文学、艺术、曲艺等非物质文化的最主要载体之一,还是全部物质文化的解读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手段,信息传播与接收的主要介体。语言在文化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特殊意义。
高校语言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个新概念、一项新课题。
我们尝试从语言文化建设的本体、应用、管理、价值四个维度思考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现状、问题,并提出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分析模式和思考路径。
一、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自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定义以来,各国学者对“文化”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解说达数百种,均为真知灼见,但却莫衷一是。为使研究语境、视角更为贴近我国实际,本文取李宇明1 教授的观点为研究起点:“文化是人类一切创造物和感知物的总和”。
此定义将文化理解为与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同步的概念,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还将精神文化应用中的物质载体、物质成果纳入研究视域,契合“建设”主题,更加直观、更具可操作性。
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中,文化建设包括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文化首先是一种事业,是非盈利性的。文化事业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同时,文化又是一种产业,或者说具有产业属性,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2。
(二)语言与文化、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际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参照上述文化的定义,语言是社会应用不可或缺的“人类的创造物和感知物”,由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常规的“两体论”3 发展为“三体论”: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解读其他文化的元文化4(其他文化载体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如服装文化、绘画文化、建筑文化,只有语言才能解释这些文化的含义)。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
语言文化,即与语言有关的“人类的创造物与感知物的总和”,与语言有关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即人们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传承、生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三)语言文化的构成要素
语言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语言文化包括语言结构系统、个人言语行为、社会语言生活、文字书契系统、语言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教育、语言政策规划等内容。
(四)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 语言文化建设的内涵
语言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化诸构成要素的规范、支持与引导,实现既定语言规划的过程。包括繁荣语言事业和发展语言产业5两个方面。
2. 语言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
(1) 语言资源建设
语言资源即各种媒介和形式的语言文化构成要素的集合,是语言生活、语言生产的前提。从语言资源的载体来看,可将语言资源分为纸质资源、非纸质资源。传统的纸质资源包括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报纸、杂志、书籍。非纸质资源主要包括与语言文化有关的电子文本资源(电子版语料库、或进一步加工形成的数据库)、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有声资源(录音资源库、声像资源库)6,以及近些年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网络媒体所承载的语言资源7。
(2) 语言标准建设
语言标准建设,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标准建设与法制建设共同规范社会语言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先后研制发布了200 多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文化教育、印刷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语言学科建设
语言学科建设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言
本体的学科建设,即建立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语种”语言学学科体系;二是语言应用学科建设,即建立适应语言事业繁荣和语言产业发展的语言资源开发、语言技术创新学科体系;三是语言管理学科建设,即建立面向国家语言政策规划的“语言文化建设与管理”学科体系。
(4) 语言环境建设
语言环境建设是为提高公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树立规范而文明的社会语言形象而开展的环境构建活动。语言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物理空间建设。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在语言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是我国语言生活中两次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为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与举办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5) 行业语言建设
行业语言建设是指用于特定行业领域、突出社会服务功能的语言文化建设。屈哨兵教授提出“语言产业、职业、行业、基业: 语言服务四业并论”的观点8。职业是角色个人定位,行业是角色群体定位。如果将若干个具有同一语言服务角色定位的人聚集在一起,且这个群体的成员足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那么他们的所在与所为就可以构成语言服务行业,比如说翻译,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一种职业,另外一个则可以指翻译行业。还有行业领域里涉及以语言作为手段的服务,如旅游语言服务、销售语言服务、医疗语言服务所称的“导游”“导购”“导诊”等。
行业语言建设是语言文化建设的触角,涉及领域众多,如医院语言文化建设、商场语言文化建设、景区语言文化建设、交通(机场、车站、港口)语言文化建设、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等。
(6) 语言技术建设
语言技术即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其在语言文化教育、语言文化使用以及语言文化研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语言技术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以及信息获取与储存方式,并极大地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创新、传承。
(7) 语言产业建设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的原料和内容( 语言本体),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 以语言为工具),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产业。
根据语言的习得、传播、交流、欣赏、信息等功能特性维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语言产业形态分别有: 语言培训业、语言翻译业、语言出版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业、语言艺术业、语言创意业、语言康复业、语言会展业、语文能力测评业。语言产业的很多业态形式已经存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还处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尚未形成独立的、具有完整体系的产业。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产业。
(8) 语言法制建设
语言法制建设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包括语言事业法制建设和语言产业法制建设。前者主要涉及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与贯彻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内容,后者重点关注语言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中小语言企业扶持政策等方面。
(9) 语言机构建设
语言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相关机构建设需持续推进。首先,语言文化本身内容丰富,涉及领域、体系众多,需要政府、学界、业界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因此,形式适当、权责明晰的管理机构是推进语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次,语言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发生新现象,这就需要整合相关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搭建语言文化建设研究的平台。
(10) 语言队伍建设
与语言机构建设密切关联,机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足够数量和高水平的语言人才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语言人才队伍包括: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队伍、语言教育培训队伍、语文能力测评队伍、语言科研学术队伍、语言技术研发队伍、语言产业经营队伍、语言文化建设宣传队伍、语言志愿者队伍9 等。这些队伍的形成与壮大有赖于语言法制建设和语言能力建设的保障。
(11) 语言能力建设
语言能力不仅是从语言学角度考虑的公民个体的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章、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能力,更是一种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任务的能力,是语言技能、语言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这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公民整体语言能力最终构成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建设即为提升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所进行的引导与教育,包括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民族或地区语言(方言)文字能力建设,还包括外语在内的国际语言文字能力建设,以及面对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语言文字救援能力建设等。
(12) 语言和谐建设
语言和谐建设即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既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具体要求是实现语言文化生活中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中国语言文字与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繁体字与规范汉字的关系、国家语言规范标准与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的关系、外语中各语种的关系、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与外国语言文化“引进来”的关系等,使各种语言文字在不同的领域各就其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13) 语言安全建设
语言安全建设包含五个层面:一是对国家濒危语言资源的抢救与保护;二是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际国内使用的主体地位;三是防止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普遍失范;四是防止公民个体语言素质的普遍弱化;五是跨境语言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和地缘政治相关联的语言文字问题。当前,从法制、标准、技术等层面,加强语言安全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4) 语言传播建设
语言传播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在同一文化系统内部的传播;二是语言在不同文化系统间的传播。相对特定领域的语言传播内容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前者涉及语言本体教育、语言事业推进、语言产业创新等内容,后者则是文化开放式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我们尝试按照文化建设规律,从本体建设、应用建设、管理建设、价值目标四个维度对语言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梳理。
本体建设是以语言文化的本体为工作对象和内容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标准建设、语言学科建设等内容,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应用建设是以语言本体的社会应用为工作对象和内容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环境建设、行业语言建设、语言技术建设、语言产业建设等内容,是语言文化在社会中的应用。
管理建设是以语言文化的本体和应用为工作对象和内容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法制建设、语言机构建设、语言队伍建设等内容,是语言文化建设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价值建设是以语言文化的战略意义实现为工作目标的活动集合。包括语言能力建设、语言和谐建设、语言安全建设、语言传播建设等内容,语言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提升国民和国家的语言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确保国家的语言安全、向世界传播国家的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汇成一句话:提升国家语言实力,实现语言强国之梦。
语言文化建设从本体建设、应用建设、管理建设到价值建设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相互衔接,具体工作实践中又有重叠和联动。
(五)高校语言文化与高校语言文化建设
高等院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高校语言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传承、生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亦即高校师生与语言有关的创造物与感知物的总和,包括高校语言文化活动、语言文化现象和语言文化成果等。这是一种主要由高校成员参与的特殊语言文化,即一种针对高校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语言文化,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或领域语言文化。“高校语言文化”含有“语言文化”概念应有的内涵,但它又是对语言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大学意志和个性的语言文化,这就使得它又内含有不同一般的诸如理想化、集约化、稳定性、批判性的特征。高校语言文化建设内涵也包括繁荣高校语言事业、发展高校语言产业两个基本方面,同样可以做四个维度的分析:
二、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语言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的方面可能还处于空白状态。
(一)很多高校特别是拥有语言学科的高校一般都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如师生的方言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来华外国留学生语言资源、语言学科资源等,但语言资源的意识或者说“语言资源观”远未普及,开展语言资源建设、对语言资源进行研发和利用的高校为数甚少。
(二)语言标准建设欠缺。一方面表现为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有待加强,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知晓度尚待提高,校园用语用字的不规范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另一方面,能够积极开展和参与制定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高校为数不多。
(三)语言本体学科建设方面,北京市高校在全国名列前茅,涵盖汉语言、若干少数民族语言、英语、日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朝鲜语等,但小语种规划程度不够,距离“全语种”语言学学科体系目标仍有巨大差距。语言应用学科建设方面,只有少数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语言管理学科及课程建设似乎还处于空白。
(四)语言环境建设与学校的形象和社会声誉直接相关,规范标准、文明得体而又具有个性化魅力的校园语言环境直接体现着师生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但目前关注到应该对校园的语言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高校,只怕是寥寥无几。
(五)语言技术建设与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学科、语言工程学科密切关联。虽然拥有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高校为数众多,但有能力开展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文字识别、文字字库等语言技术研发的高校为数甚少。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注重利用先进的语言技术来改进师生的语言教学和学习,已成为普遍的选择。
(六)语言产业建设处于自发和分散的状态,尚未形成自觉和聚合的态势,语言产业理论尚未进入高校学科建设的视野。
(七)语言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创建、国家语言事业的规划,在相当多的高校,宣传、参与和执行的力度极为薄弱。
(八)语言文字机构建设方面,在省级语委的组织倡导下,一般在高校均设有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但都比较虚化,很少有实体机构。而且,观念落后导致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边缘化、管理缺位导致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功能严重缩水、经费保障不足导致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难为无米之炊、简单僵化导致高校语言文字活动难成其效10。
(九) 对于上文提到的语言文字工作八支队伍,在不同的学校,其发生和发展的程度都大为不同,也极不均衡。从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队伍来看,极少学校设有专职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师范院校和设有语言学科的院校,一般都有语言教育培训队伍、语文能力测评队伍和语言科研学术队伍。在部分工科院校且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较好的院校拥有语言技术研发队伍和语言产业经营队伍。
(十) 高校语言能力是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主要由师生、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构成,它与高校的语言资源建设、语言学科建设、语言环境建设、语言制度建设呈正相关。
高校语言能力的现实状况不能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呈滑坡趋势;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事倍功半;外语小语种教育规划缺失导致一些语种人才储备空白,这往往影响到我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国际贸易利益和司法实践等。
(十一) 高校语言和谐是高校语言文化建设
又一重要的价值指向,而这种基于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的高校人文教育,目前还未能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中得以明确体现。
(十二) 高校语言安全建设是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另一价值指向,而这种基于实现语言安全的高校人文教育,目前也未能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中得以明确体现。
(十三)高校语言传播建设是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再一价值指向。学校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源头和主阵地,对内的文化传承和对外的文化传播是其重大的使命。近些年来,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和“走出去”的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但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也有必要作出一些反思。
三、加强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本体建设层面,树立“大语言”观,夯实高校语言资源建设、高校语言标准建设、高校语言学科建设基础。
语言文化视野中,语言已不再是语种、言语层面的简单、纯粹的“小语言”,而是融入社会经济建设、文化范畴中的“大语言”。语言不再是单纯的科研资源,它业已成为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需要下大力气保护、开发,并善加利用,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以培育、推进规范标准的建设。
高校在语言标准建设中的作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国家语言标准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根据高校人群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培养,提高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升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高校。
我们要加强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注重培养、扶持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支持其开展学术、业务研究与创新。
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促进语言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鼓励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应着眼地缘政治、国际战略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布局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做好小语种人才的储备;应用语言学学科和语言管理学学科建设应立足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需求,支持发展“语言文化建设与管理”“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学科。
(二)应用建设层面,实施“一体两翼”11 战略,协调推进高校语言环境建设、高校语言技术建设和高校语言产业建设。
语言环境建设属于语言事业范畴,语言技术建设和语言产业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机融合。高校语言文化建设应用层面,应以语言事业为体,以语言技术和语言产业为两翼,积极发挥自身学术科研优势,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积极申办语言产业科技园,促进语言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包含用语用字在内的学校语言环境,要按照规范标准、文明得体、富于个性魅力的要求,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入教室、宿舍、食堂、宣传品、网站、校园文化活动等物理和虚拟空间,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对于出现在社会和校园中的新的语言现象如网络语言、新词语、新语体等,要从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
语言技术是语言资源向经济、文化领域的功能拓展,是语言产业的基础。有条件的高校要组织力量发展语言技术,开展语言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语言产业扶持政策研究、语言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语言产业的经济贡献度研究和语言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各方面积极促进语言产业的发展。
(三)管理建设层面,创新履责,以高校语言制度建设、高校语言机构建设、高校语言队伍建设统领整体工作。
管理建设旨在形成高校语言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高校语言制度建设,一是要在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与完善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制度,如《学校公文规范化制度》《校园标识系统规范化制度》《学校网站语言规范化制度》《课堂、课件语言规范化制度》《学校会议语言规范化制度》等。
高校语言机构建设和语言队伍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或者指定相关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同时注意发挥相关学生社团的作用。要加强与上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工作联系并接受其行政领导或业务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要建设语言能力测评机构、语言学术研究机构、语言技术研发机构、语言产业经营机构,并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和本地区语言事业的繁荣及语言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价值建设层面,提高认识,努力提升高校语言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语言生活,促进实现国家语言安全,加强中华语言的有效传播。
本体建设、应用建设、管理建设的协调推进,最终指向价值建设,即努力提升高校语言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语言生活,促进实现国家语言安全,加强中华语言的有效传播。
高校语言能力建设应纠正“重外语轻国语”的偏向,重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营造重视语文素养的氛围,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确立大学语文课程必修课的地位,并组织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国家级语言文字水平能力测试。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要注重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高校还要着力改革外语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外语教育规划,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利益出发,充分布局各语种人才的培养。总之,高校要着眼于为国家培养多语多言人才,这是高校语言能力建设的方向。
高校和谐语言生活建设,要遵循语言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语用关系、汉族师生与少数民族师生的语用关系、各方言地区师生的语用关系、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的语用关系、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语用关系等,总之是要体现校园语言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鲜活性,体现校园语言生活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高校人文教育要使学生树立起跨文化的理解与宽容以及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理念,而这种文化生态多样性是建立在语言生态多样性基础之上的。
在促进实现国家语言安全方面,高校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作为,为国家濒危语言资源的抢救与保护,为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际国内使用的主体地位,为防止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普遍失范,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实力,为争取包括虚拟空间在内的国际话语权,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语言传播建设方面,要实现语言文字工作“校内规范应用、国内示范辐射、国际有效传播”的目标。工作重点在于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做好宣传推介,一方面“引进来”,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设计以传播汉语文化为目的的“语言旅游”项目;一方面“走出去”,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大力发展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发优质的国际汉语课程教材。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致力于翻译出版国学精华文献、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积极输出汉语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开放式发展,为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
注:
1 李宇明,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语用所所长,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2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012 年7 月。
3 即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描述为: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4 此观点来自李宇明教授在《语言文化建设导论》写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5 语言事业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语言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
6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我国的语言实态有效地保存下来。
7 非纸质资源包含的电子文本资源、有声资源、网络资源,无法截然分开,三者间偶有交叉。
8 屈哨兵,《产业、职业、行业、基业:语言服务“四业”并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第178 期。
9 语言志愿者队伍主要指民族地区或国际灾害发生时的语言翻译、语言心理指导志愿者,社会(街面、单位、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等)用语用字监督评论志愿者。
10 黄亚红、贾玉,《管窥我国高校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现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2 月,第29 卷第1 期。
11 近年来,北京市语委提出“一体两翼,增量推进”战略:夯实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常规工作,促进语言文字工作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的结合,以科学研究推动语言事业的繁荣,以科学研究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