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
人至真 水治清
――记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彭永臻教授
了解彭永臻教授的人都说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透着一股“韧劲儿”,有一种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拼劲儿”。2000年,彭教授从哈工大调入北京工业大学,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几年来,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彭永臻教授带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学科建设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彭教授的团队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彭教授经常对学生说,“人生能有几次搏。关键时刻要能冲得上,拿得下”。在申报“城市污水处理SBR法设备成套化与控制系统”这一“863计划”时,为使申报材料更完善,彭教授带领学生加班加点,放弃了“五一”休假,日以继夜地工作,常常在实验室解决一日三餐。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这一课题终于被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立项。彭教授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感染着他的学生们,学生自觉坚守在实验室,和他一起工作到深夜。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应深入实际生活,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服务。彭教授深知这一点,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北京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方庄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和上浮等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彭教授始终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曾经有一位博士生在试验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以前未见报道过的新现象,这位博士生只是重复试验了一次,便觉得可以把这一现象写成论文发表,但彭老师却没有同意。“年轻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浮躁心理。做科研一定要严谨,试验数据一定要稳定可靠,要有重现性和代表性。”彭教授要求她再重复几次试验,直到一年后,这篇论文才最终发表。
彭永臻有一个梦想――将普通学校来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毕业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摸索出一套称之为“过程控制”的方法。从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报告、把握试验进展、修改试验方案到研究工作小结、提炼创新点直至论文的形成,整个培养过程彭老师都亲自把关,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多次重复并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正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与研讨中,思维的火光碰撞出一个个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案,成就了一篇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彭永臻常说:“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老师。”一直以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学生的爱。来自甘肃贫困山区的博士生郭建华用“父爱如山”来形容他的导师。“彭老师第一次见到我就问,家在哪里?父母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困难?听说我家庭困难,还硬塞了几百块钱给我。每次从家里回学校,彭老师总要问好几遍‘家人都好吧’。”彭永臻常说: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喜怒哀乐,从而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惑”和学习中的“结”。和学生在一起,这就是幸福。彭教授享受着这种生活。
在科学研究中,彭教授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领跑者,他凭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事业的热爱带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正如他的名字“永臻”一样,彭教授在做人和做学问上永远追求至臻至善……
(北京工业大学)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