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铁慧| 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2020年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0年11月1日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翁铁慧,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7月29日,我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今年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广大研究生教育战线工作者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我们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学深悟透党中央重要指示要求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正确把握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深刻揭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这是我们做好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胸怀“两个大局”,把握战略导向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扩展到科技、教育领域,面对多项核心技术、关键环节被“卡脖子”后,我们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加快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战略紧迫性。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创新转型关键期,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更加突出,对世界级科技大师和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必须切实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动力源作用,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大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比如,从未来发展需求看,建设制造强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方面人才十分紧缺。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航空航天、海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更凸显了各类高素质人才短缺。必须切实发挥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库作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二)担负时代使命,把握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这是我们办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我们要重点把握四方面维度:
一是导向要正。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研究生教育。二是供给要准。研究生教育要完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自主调节机制、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三是师资要强。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专业功底、个人魅力、治学态度和行为规范,提升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四是育才要精。近年来出现了诸如翟天临事件等负面事件,暴露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要把提升质量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把工作重心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上。
(三)立足历史方位,找准问题导向
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成就显著,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基本实现了国家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随着规模迅速扩大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是认识上还不到位。有的单位对研究生教育重视不够,认为研究生培养主要靠导师,对招生工作、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层层下放;有的单位在招生过程中,命题工作草率大意,个别教师法律意识淡薄、违法泄题泄密,甚至出现违规更改考生分数的情况。有的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反而对是否给研究生授课不作要求;有的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比较随意,因人设课,甚至与本科阶段高度重复;有的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和党组织建设上抓得软、松、散。有的单位对研究生教育规律认识不够,片面追求上层次、规模扩张,申请时重视、建设时忽视、培养时轻视。二是质量还需提升。近年来大量优秀本科或硕士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竞争力还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研究生教育距离尖端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单位存在研究生培养本科化倾向,对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想法、缺乏设计;有的对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分类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三是管理上还不严格。近年来,教育部集中力量开展了“学位挤水”行动,加强了指导督导,但与理想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严格查处方面存在不足,严格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还未形成。学风建设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四是导师管理还需加强,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把研究生当成简单科研劳动力,只用不导;或对研究生不闻不问,“放羊式管理”。一些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紧张,频频引发舆论热点。五是分流机制还未建立。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博士生分流淘汰的比例很高。我国博士生淘汰比例很低,而且多是因为身体、工作等原因自动退出,或因为超期才被学校清理,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六是“双一流”建设质量还需提升。“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校整体水平加速提升,但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在学科科研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等一些可比的指标上还有较大差距。在科学研究水平方面,追随研究多、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少,特别是在基础学科领域,未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特色中国学派,缺少大师级学者和领军型人才。在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还比较少,国际学术话语权还很弱,特别是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国际学术期刊数量还非常少。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抓落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则是最高阶段的顶点位置,我们必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着力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向上向好。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学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信任,对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高度认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过程中表现优异,得到总书记和党中央点赞。但我们需清醒认识到,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较量愈加激烈;少数学生对重大是非问题存在认知偏差,极个别学生发表“辱国”“恨国”言论,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来看,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与本科生思政课课程教材简单重复、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组织独立性不足和课程归属感不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活力不够等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综合施策,在推进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加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改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掌握科学思维、砥砺奋斗报国。
2.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唱响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工作的主旋律。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了无数的感人事迹,带给我们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要从生动讲好疫情防控中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通过先进人物进校园、优秀人物选树、“青春告白祖国”等工作,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构建学校思政工作体系为抓手,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专门文件,各地各高校要以三年为周期加快台账式落实,其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日常教育、服务管理之中是重要任务。
3.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一流的学风是塑造学生坚持追求真理、守正创新、勇于奉献的基本保证,一流的培养质量也必须体现为优良的学风。
第一,要制定严格细致的规范。对于学术论文之中类似于注释、引用等基本规范,应该尽快建章立制,明确规范。第二,要进行基本学术规范的教育。要不断进行提醒、教育,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时候不能浅尝辄止,不能简单依靠软件查重。基本规范的教育要持久不断,“婆婆嘴”式不断地敲木鱼。第三,要建立严格的学术不端惩戒机制。着力完善体系和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构筑学术不端行为不敢、不能、不想的制度防线。建立从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到高校内部,各级学风建设组织体系,形成多部门、多层次、网络化的学风建设工作局面。要严格执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规定,开展诚信教育,记录诚信信息,建立约束和惩戒机制,使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四,要借鉴国际有效经验。比如,哈佛大学用淘汰固化学风,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因考评不过而休学或退学,而且课堂成绩占到了总成绩的50%,这要求学生必须持续均匀用力,一刻不能放松。
(二)紧扣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其中研究生教育更具高端引领性和前沿基础性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尤其要在基础研究过程中避免过于实用和短视,树立“无用之用可为大用”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我们必须聚焦若干基础学科和冷门学科,改善发展环境条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引导高校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专业,营造良好氛围,让一批有志者能够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强化需求导向,加快适应急需:
1.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但还存在体系布局不够合理、调整比较缓慢、水平质量有待提升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遵循学科发展科学规律、适应国家重大急需两方面,超前布局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在学科总体改革方面,教育部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研究,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方面的重要文件即将出台,此项改革旨在以主动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增强高校办学主体作用为路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完善有上有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紧缺急需学科方面,研究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采取顶层规划方式,打破一级学科界限,突出急需、特色、冷门,集中提出、动态调整、定期发布,增强学科专业对经济社会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在交叉学科方面,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目前,我们已支持有关单位设置了一批交叉学科,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进一步设置新兴交叉学科门类,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形成交叉学科孕育、发展、退出的有效机制。
在一流学科方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础是学科,关键看学科。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拥有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同样可以办成世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要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较,而不是国内互相比,不简单地把国内一流当作国际一流。下一阶段,我们将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在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及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先导性成果,打造国际学术标杆。
2.构建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必须面向国家战略大力培养紧缺急需高层次创新人才。我们要抓紧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超前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瞄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领域,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关键学科和尖端科技发展,切实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必须强化分类培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格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已超过60%。在规模结构日趋合理的基础上,推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成为迫切需求。学术学位要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持续增强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实力和后劲,着力提升学术型人才原始创新能力,切实把“研”字突出到位、落实到位。专业学位要突出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技术创造主战场优势,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联合培养要实现“强强联合”,重点选择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不求合作的量,更求合作的质。推动行业企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同时推动设立“产业(行业)导师”,与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强化合作,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
必须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奠定了从大到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总体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财政直接投入仍然偏少,拨款机制相对简单化,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不够,资源支撑机制尚需深化改革。教育部拟实施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招生规模,改革招生机制,持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
3.在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地。截至2020年6月,硕士及以上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5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239个。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师生交流互换、科研合作攻关、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提升了开放合作的层次、水平和深度。但是,我们仍存在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研究生教育国际吸引力与我国教育大国声誉不匹配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
一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必然要有足够的话语权。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三部委联合印发的主文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并支持高校走出国门办研究生教育,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支持高校牵头组织提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倡议,提出重大合作课题,主动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我们还鼓励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我们要用高质量来吸引好生源,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制度体系,各环节都要定标准、定高标准,要有要求、有严要求。“走出去”和“请进来”都需要实力,用实力建立自信,树立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当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
(三)聚焦关键问题重点环节,加快健全全面质量保障体系
1.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明确监管机制,将导师履行准则情况纳入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双一流”监测指标体系中。同时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严格导师岗位选拔、培训、考核、调整和退出机制。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2.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当前,一些单位对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不够重视,课程深度、难度、前沿性不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作用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学位办委托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编写了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共计1600多门课程,300多万字,为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讲授和学习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质量评估提供参考。下一步,还要试点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要试点编写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教材,规范教材建设,提升教材质量。
3.完善质量评价机制
研究生教育评价要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突出立德树人成效、突出解决现实问题导向,着重考察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投身社会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更细更实更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
我们还将根据学位层次、学位类型、学科专业的各自特点,建立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例如,在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在学位论文评价中,学术学位论文突出强调科研方面的创新性,专业学位论文突出强调实践方面的创新性;在基础学科的评价中,要弱化短期指标及简单的数量化指标,根据其特点和生长规律,实行长周期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要实施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同时,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不能“为评而评”。对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环节问题较多,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存在突出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视情况采取通报、限期整改、核减招生计划、暂停相关学位授权、限制新增学位授权申报等处理办法,情节严重的坚决撤销学位授权。质量这条底线永远都不能破。
三、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强化新担当、新作为
(一)统一思想,增强共识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上专题研究研究生教育,总结深化本单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改革经验,谋划下一步的改革重点举措,同时要把院系、导师和管理人员动员起来,努力营造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良好氛围。
近段时间,各地各高校都在认真筹备本地区、本单位的研究生教育会议。开会是为了更好的明确整体设计、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有效进行前瞻谋划,时间必须服从于质量,不能简单地以会议落实会议。要以开会为契机,把党中央、国务院对研究生教育的指示要求学习领会好,把本地本单位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好,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整改好,把下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谋划设计好,形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行动方案。
(二)落实责任,主动作为
各地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在学科专业设置、特色学科建设、学位授予标准、培养方案设计、信息化技术运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质量监督评价等方面选取重点、自主改革、积极探索,教育部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推广。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的目的绝不是“千校一面”,而是“百花齐放”“万木争春”。从教育部层面讲,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给予培养单位自主探索空间;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实现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摒弃整齐划一的评价指挥棒。从培养单位层面讲,要努力在学科建设上形成特色,在培养模式上形成特色,在评价标准上形成特色;同时要鼓励支持院系自主探索,大胆实践,激发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团队、每一名导师、每一名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活力,确保特色发展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形成积极、活跃、开放的研究生教育氛围。
(三)加强保障,抓好落实
在法律保障上,学位条例颁布已有40年,学位类型、标准等规定比较陈旧,相关规定滞后于实践发展,影响了专业学位发展、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等。经过多年努力,学位条例修订已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立法五年规划,已研究形成比较成熟的《学位法》(草案)。近期,教育部就草案广泛听取各地各培养单位的意见,努力以高质量的立法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资源保障上,要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支持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培养研究生。各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院(部、处)建设,强化管理工作职责,健全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养规模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加强导师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坚持做到两个服从,即研究生培养改革一定要做到时间服从于质量,不可只图改革之速,不求改革之质,确保质量底线;管理工作一定要服从于培养工作,改正规章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切实做到服务于培养工作。
办好研究生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共识,积极行动,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研究生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