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处 > 工作信息

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贡献与成就

发布时间:2019-11-25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分享: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是新思想、新知识生产的重要源头,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70年历史风雨兼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不同历史时期,调整发展方向,完善发展策略,在服务需求的过程中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的探索(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我国学习苏联研究生教育模式,规定高校应设立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确立了研究生教育在国民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地位,奠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制度。50年代末,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寻求自主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招生数量的盲目扩大使得发展基础较差、自主管理制度不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颁布试行,依据国情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了具体规定,使研究生教育有了可遵循的规章,标志着新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1963年,教育部颁发试行《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模式、基本制度的建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研究生教育体系(1978-1988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持,离不开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支持。1978年,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同时,学位制度体系建设有序展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颁布,规定了我国学位层次结构、各级机构及其职能、学位授予方式等内容,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入法制化时代。1981年,国务院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学位工作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我国学位制度的规范化运转和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健全。197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成立了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研究生院。1984年,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6年,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在高校中试办研究生院,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独立化和专业化,使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运行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1989-1998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满足新体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是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我国在学位类型、学位授权审核、学科专业目录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结构性调整。在学位类型方面,1991年,国家决定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并于当年开始招生。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形成了按照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术学位和按专业类别授予学位的专业学位两类学位体系。之后几年,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各类别专业学位陆续发展起来,专业学位相关规章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在学位授权审核方面,为适应体制改革需要,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重心下移。硕士点审批权向地方和学位授予单位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向学位授予单位下放,以激发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培养单位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面,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学科专业目录作出了新调整。
  服务国家转型发展,建设研究生教育大国(1999-2009年)。世纪之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助推研究生教育进入跨越式增长阶段。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达到6倍,我国迈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保证质量。在招生环节,博士生招生方式增加了直接攻博形式;在培养环节,实行硕博连读、导师负责制等,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在管理环节,简政放权,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自主权。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2010-2018年)。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研究生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在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结构持续优化。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44.66万人,占研究生招生总量的52.05%,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约141万人,占在校研究生数的51.68%,形成了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这一时期,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我国构建了“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质量保障活动,研究生教育朝着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日渐增强,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以一个新的发展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满足社会需求扩规模、提质量,70年人才科技强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高科技成果,成为我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800万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一是实现了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58人,其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为37人,占全部新增院士中拥有博士学位总人数的63.79%,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二是改善了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9.6%,到2017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60.88%。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从1990年的0.98%上升到了2017年的24.37%。三是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学历人数占适龄人口数比重在各年龄阶段均有上升。以23-26岁人口为例,2010年23-2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比重为5.6%,到2015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了9.1%。
  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教融合、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学历来源与层次上看,2011年,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为61.11%,而到2017年,这一数据达到了85.71%,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骨干。与此同时,在学研究生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为例,2018年,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的研究生参与比重分别达到了55.16%、48.60%和40.41%,在学研究生正在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在各个历史时期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近几年,研究生教育围绕国家战略,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区域、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有学者基于1996-2016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数中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测算出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研究生教育正在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坚持内涵发展显成就、强特色,70年奋斗收获自信
  70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进入新时代,我们有信心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实践中,我国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充实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研究生教育培养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且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一,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81年颁布的《学位条例》确立了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两级学位层次,并详细规定了学位授予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各类专业学位逐渐发展起来,使我国学位制度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学位体系。第二,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建立了包括硕士与博士两个层次、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形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满足了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了科学的学科体系。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四次大的分类调整,学科门类逐渐增多,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制订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四,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研究生培养单位三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为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从自身国情出发,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第一,不断创新招生录取方式。在硕士层面,形成了以全国统一考试为主、推荐免试与单独考试为辅三者并行的特色之路,促进了硕士生源多元化、选拔途径多样化;在博士层面,形成了包括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直接攻博,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申请—审核”制四种途径的招生方式,扩大了培养单位招生自主权,提高了生源质量,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第二,持续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确立了学术型、专业型两类培养模式,以分类培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创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发展出了贯通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中外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从注重专门能力训练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第三,稳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建设。比如,通过开展学位授权评估、学位点评估、学科评估等多项评估活动,完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处置学术不端行为,全面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体系健全、体制完善、规模宏大、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系统,取得了卓越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在总结历史和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认清新形势,研判新需求,以更高水平、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为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变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71834001)的阶段性成果]
  (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9期  编辑:Li Yanyan)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