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处 > 工作信息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薛澜教授谈未来政府建设

发布时间:2019-03-11 来源: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分享:
 
  编者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过去一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国家治理、政府转型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政府发展的大方向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公众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此前,人文清华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薛澜,以下为访谈摘要。
  
  中国向规制发展迈进
  薛澜教授认为,当前国家制度处于转轨阶段,从速度型发展转为规制型发展。改革开放到2000年中期,中国处于速度型发展阶段。如果没有当时的高速发展,今天的很多事情就无从谈起。这个过程中,社会上有一些被回避和忽略的次要矛盾。现在,次要矛盾已经积攒到一定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环境保护的问题中国早就意识到了,但现在才下这么大的决心去解决,其治理成本变得非常高,但是如果现在还不解决,将来治理成本会更高。
  规制型发展要求国家要开始解决原来高速奔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或者顾不上的问题。
  所谓规制型发展,其实就是发展目标多元的协调处理。过去,国家发展目标很简单,就是高速发展,现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变多了,不仅要保证人们物质层面的发展,还要保证精神层面的发展。所以首先一个大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目标协调起来,这个时候挑战就很大了。这就要求服务型政府的出现,协调处理多种发展目标。
  改革体制机制,挑战更大
  薛澜教授指出,近年来,我们的政府不断地向服务型转型,但这个变化是逐渐的,所以大家体会可能没有那么强。过去办事情需要跑很多次,现在政务大厅一个窗口就可以搞定,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的政府服务有很大提高。“但是我们还要从更高的层面去考虑,有人说是不是有必要跑这么多窗口,这就涉及到后面办事流程的设计了。”这就上升到体制机制问题了,这个变化比笑脸更多难多了。“微笑服务是比较容易看到的表面现象,但是体制机制是脱胎换骨的改变,更难。”
  政府管理要遵循科学规律
  在谈到如何更好地改革体制机制时,薛澜教授指出,首先要认识到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内在科学规律,让科学规律渗透到日常管理实践中。比如,政府部门有个“三定”的说法,即定职能、定编制、定内设机构,定职能可能要求50个人,但现在仅有20个人。这种情况非常多,导致很多政府部门必须依靠借调人手完成工作,而这种做法并不符合科学规律。“要不然就把这些事减掉,要不然就增加人手。”一个人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他能处理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目前他实际工作量可能是合理工作量的几倍。现在,很多权宜之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比如政府部门抽调人、借人在中央部门非常普遍。
  现代社会需要服务型政府
  农业社会是统治型政府,工业社会是管制型政府,现代社会是服务型政府。
  农业社会是封建社会,政府统治老百姓,要求对方无条件服从,双方关系是完全不平等的。
  工业化要求管制型政府制定规则以保证社会运行,比如公路按照交通规则来运行,这个时候各种管制是必须的。
  虽然现代社会也需要规则,但是更强调人们发展的空前解放。此时,人们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多元化。在原有管制基础之上,政府要能为大家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服务,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薛澜教授强调,中国的发展需要服务型政府。他指出,服务型政府是指:“第一,能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把这些法律法规很好地执行下去。最强的是法律,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规制,整个是一套体系,在社会不同的领域根据需要制定好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其次,政府能高效率、高质量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所共同需要的公共服务,比如良好的社会秩序、便捷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医疗教育等。实际上,良好的法律法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