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京教育督导 >  督导研究

督导论文 | 浅谈“双新”背景下校内督导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

时间:2024-06-25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浅谈“双新”背景下校内督导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

北京市石景山区责任督学 王京兰

  【摘要】本文主要从“双新”背景下校内督导的再思考以及创新校内督导路径,助力学校内涵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学校力图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助推功能,打通教育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探索引领学校向高品质内涵发展的新路径。学校创新督导的实施路径主要以“督”促建、构建完善督导体系,以“导”促研、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以“评”促发展、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主要三个路径进行实施。通过自省检视,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更加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注重师资队伍的素养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双新 校内督导 实施路径 内涵发展

  伴随着“双新”颁布与实施,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开启了新一轮课改。本着“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宗旨与信念,在把学校办成更加优质学校的道路上,我们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助推功能,打通教育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探索引领学校向高品质内涵发展的新路径。

  一、“双新”背景下校内督导的再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  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主要目标。在“双新”落地之际,教育督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有力制度保障。而作为学校的决策者,高质量的校内督导则是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学校在  “双新”背景下深入思考教育教学治理方式的转变,结构化思考学校内督,将管理导向学校与师生发展。学校充分认识到内部督导对促进校内各项工作发展的自我监督和促进作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内部督导意识,达成督有方向;二是改进内部督导方式方法,达成诊问题、督规范;三是健全内部督导机制,达成督教督学督管督改的机制;四是加强内部督导文化建设,形成自省自改自治的内督文化,从而持续优化学校内部治理。

  结构决定功能,为了更好把握“双减”内核,学校工作需要在整体视域下的思考与实践,用结构化达到提质增效。因此,学校坚持系统思考如何进行评价制度完善,从一体化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视角,聚焦为何督、如何督、督什么、怎么督、谁来督等方面结构化思考实施学校内督评价工作。

  依据《意见》和《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方案》,我校围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常规督导,优化学校的内部治理。通过学校内部的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评估和自我发展,切实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双新”和“双减”,加快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二、创新校内督导路径,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一)以“督”促建,构建完善督导体系

  学校内部督导是一种由学校基层自发推进的督导管理,在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校以常态督教、阶段督学、专项督导的“三督”模式逐步完善的督导体系,在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同时,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落实常态督导,督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1.常态督教,实行责任督学制

  常态督导主要包括学期初、中、末的集体视导。由于我校学生人数比较多,每个年级均有八至九个班级,管理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采用行政领导“责任督学制”,以校长、教学副校长为督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课程中心的教学干部为督导小组组员,组成责任督学小组,每人负责一个年级,重点关注开学初和期末阶段本年级学生的精神面貌、课堂学习状态、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状态。动态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班级管理等,精准诊断、及时反馈,通过优化和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达成提升课堂质量和班级管理水平的目的。

  2.阶段督学,严把质量监控关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开展课程实施督导,要把义务教育质量检测结果作为评价课程实施质量的参考指标,强化反馈指导,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坚持阶段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严把质量监控关。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每个月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阶段性评价,结合学校“阳光少年”奖励激励评价机制开展争章活动;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的专项监测或者阶段综合测查。通过多种形式的阶段性督导,记录学生习惯养成轨迹,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学业质量监控。

  3.专项督导,落实提质增效

  作为校内督导,为了进一步推进、落实“双新”和“双减”,在“金色童年”育人理念下,进一步完善了“阳光”课程体系。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在保证国家课程基础上,打通课后时段,采用“6+1”的模式重新统筹课程安排,通过丰富、多元的供给课程服务,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以撬动整个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让“双新”入心、入脑、入课堂,让“双减”落地、生根、见实效,我们将提升课堂效率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同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督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督导的“助推”功能更具实效性与人文性,我校除了建立了横向的年级督导,还有纵向的学科督导,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教师进行专项督导。

  比如,针对三年以内的新入职教师,有定期的推门课、师徒汇报课、启航杯展示课;针对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个学期都有组内研究课、校级“阳光杯”教学展示课、区级专题研讨课;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党员教师、青年班主任等,也均有相应的示范交流活动。

  (二)以“导”促研,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督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眼于激励和调动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指定相关考核、奖惩等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可见,适时客观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不断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同时也可以指导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科学完善校本研修方案,加大管理力度。在课程中心的引领下,将教研、科研和教师继教培训有机整合,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助推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

  其次,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打破以往单一评价的方式,采用激励与考核并重,细化考核内容与标准,将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个人荣誉等进行赋分,让教师的成长与取得的业绩可视化,不仅与各项评优、晋级和考核挂钩,还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以“督”促教、以“评”促发展的校内督导新样态。

  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科学,从促进教学的角度建立帮助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系统,凝聚人心,引导教师共谋发展,充分体现了校内督导的激励作用、教育作用和调节作用。

  三年疫情肆虐,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师们的正常教研秩序。为了让老师们尽快回归课堂,明方向、找不足,我校本学期围绕“核心问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和“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开展了金二小“阳光杯”中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其间,我们聘请专家引领,45岁以下教师全员参与,通过组内同伴互助,校级展示交流反馈学习效果。此外,学校还聘请行政领导和学科主管参与打分评优,最后推选出的优秀课例,学校将进一步为其搭建市、区级交流平台进行成果展示。

  学校以“导”促研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为落脚点,以师生浸润“生命课堂”为抓手,通过年级教研组、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等不同团队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历练、共同成长,最终打造一支“阳光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三)以“评”促发展,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

  传统督导更多地关注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但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理念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将作为内部督导的重要维度。为了让评价有温度、有热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学校从以下方面实施多元评价。

  1.关注学生课程表现评价

  将学生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核心,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获得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按学校基础、拓展、实践三层级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纸笔性测验与表现性评价相加结合(见下图)。

screenshot_20240625_100053.png

  教学是课程的根,学校始终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重要方面,从有底蕴的设计、有品质的实施、有意义的达成三个维度,突出课堂评价的导向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关注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获得。

  对拓展课程评价围绕以下三方面的需要:一是当前学生的需要;二是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三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力求实现课程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评价效能。

  针对能力不能被直接测量,对于实践课程评价,通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设计表现性任务,根据学生行为表现进行推测与评价,以展示学习成果与关注学生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突出评价的综合性。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评价

  学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依托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采用“一币”“一册”“一方案”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焕发光彩,让学生感受“我是金子,我要发光”。

  “一币”:运用代币制采用“七彩阳光少年”评价机制,结合学校“崇德、启智、健体、尚美、乐劳”的育人目标,实施“七彩阳光少年”评价激励举措。此评价体系以“阳光币”为媒介,与“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相融合,对学生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一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以学期为节点,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成绩以及其他情况,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反馈。

  “一方案”:《金顶街第二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供六年级学生使用,从身心健康、学业成绩、思想道德、个性发展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对小学阶段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自省检视,学校更容易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摒弃功利化思想,更加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注重师资队伍的素养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

  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督”促建,以“导”促研,切实提升学校内部督导的内驱力,助力打造“阳光少年”,成就“阳光教师”,打造学校的高质量、高品质、内涵发展的新样态。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