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京教育督导 >  督导研究

督导案例 | 同在蓝天下

时间:2022-10-25 来源:首都教育督导
分享:

同在蓝天下

北京市门头沟区责任督学 于国文

2020年9月,我被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为责任督学,负责1所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小学附属园、1所民办幼儿园)的督导工作。时间虽短,但我在把握“定好位、履好责;不缺位、分清责;不越位、不推责;不错位、不揽责”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到作为责任督学肩负着推动学校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实现内涵发展的重任。

【案例背景】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生活得更好,成千上万的打工族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之间。据调查,我国有近2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800万的儿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上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要负责使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学校带来了活力,丰富了城市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使学校充满多元的色彩。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案例描述】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督导中,我们发现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简称铁中)的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铁中是门头沟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1—9年级共56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72%。他们大多数与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胆小、拘谨,不善与人交流、合作;学习基础差、生活习惯差。监护人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丢给学校,使学校教育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铁中正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通过摸底调查、问题汇总、研讨定策、有效实施、调整策略,进行了很好的探讨。

一是平等全纳。全校上下牢固树立同在蓝天下,平等全纳、教育公平、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崇高理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到100%,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

二是提升质量。学校面对现实,提升办学品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在日常行为、学习习惯、心理疏导、价值观形成等教育工作中,找出切合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真正当好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第二父母”。

三是家校协同。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家长会、家长讲堂、《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志愿者、班级、年级联系群等形式加强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家校育人氛围。

【案例反思】

从铁中的做法中,我们得出如下的启示:

学校办学必须把国家教育战略“立德树人、提升质量、培育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从办学思想、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极其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心爱学生,才能够理解学生;只有心爱学生,才能够关心学生。教师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始终以满腔热情去关心学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多加关心和爱护,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增强自尊、自信,和谐、健康成长。

第一,进得来,学得好。统一思想,健全制度,使入校学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学得好。转变教师观念,强化师德建设,营造平等教育的氛围,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全日制公办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问与德行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课题研究,建议学校在班级中建立学生档案,进行个案跟踪,便于因材施教。

第二,多了解,给关爱。把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尊重学生、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平等地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平等地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活动中平等地施展个性;在心理上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三,创氛围,建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据美国全国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他各种方式总和的6倍,70%的孩子表示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心中的忧伤就越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经常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经常督促、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离不五彩缤纷的社会这所大学校。良好的社会氛围,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个星期的正面教育的总和,抵不上他们在社会上所受到的一个小时的负面教育。因此,只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协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严格依法履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学校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和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体现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方面,我们要从大教育观出发,践行“同在蓝天下”的育人理念,调查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顶层设计、有效落实,提高整体育人水平,为新时代教育服务。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