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前后的高校思政课 ——汪家镠自述回忆
发表日期:2024-05-27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全城欢欣鼓舞,很多大中学生走上街头,加入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队伍。我当时是北京大学教育系的在校学生,也是北京大学地下党的党总支委员,亲身经历和参与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今记忆犹新。
沙滩民主广场的报告会:从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入手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和加强学校的革命队伍建设。北平解放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从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入手的。当时多数青年学生还没能摆脱旧思想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或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党团组织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积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
1949年4月,中共北平市委做出《关于普遍开展学习运动的决定》,要求:“根据目前的需要和可能,应该各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的工人、学生群众的政治学习运动。”6月,市委指示市青年团筹委会利用暑假举办大中学生暑期学习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唯物史观、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形势政策等。
为了办好学习团,由团中央、全国学联、华北革大、市青年团筹委会的干部组成一百多人的骨干队伍,领导这次学习,把这项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参加暑期学习团的大学和中学生将近两千人,共建立四个分团,分别由时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的王浒、时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的汪家镠等四名同志任团长。
听报告是在北京大学的沙滩“民主广场”,学员自带马扎。学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长达三四个小时的报告,但他们却听得聚精会神。因为报告内容新鲜,专家学者讲得又很生动。其中,艾思奇作《历史唯物论的学习方法》报告,杨甫作《劳动创造世界》报告,胡绳作《阶级斗争》报告,胡乔木讲《革命的人生观》,钱俊瑞讲《国内外形势》,内容十分丰富。学员们反映,这是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去开马列主义的宝库。
在学习团总结时,许多学员表示在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革命人生观等方面收获很大,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共产党的历史,深深体会到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和共产党的伟大,这场启蒙教育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要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路。
学习团还进行了共青团基本知识教育和发展新团员工作。各分团试点发展一些团员,举办团日活动,举行宣誓仪式。学习团结束时共发展了500多名团员,为开学后全市各学校普遍建立团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开设公共必修课:让马列主义理论走进课堂
马列主义理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除了短期的学习班,一些高校还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程。1949年5月,北京大学文法学院开设了“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课程,分别由著名学者何干之和薛暮桥讲授。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分别请到经济学家王亚南和沈志远授课。
8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召开常委会,决定各高等学校公共必修课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简史)两门。各课每周皆为三小时,一学期学完。文法学院另加“政治经济学”为必修课,也是每周三小时,一学期学完。
9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举行华北各大学公共必修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座谈会。艾思奇在会上介绍了讲授这门课的经验。会议明确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初步领会并开始建立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方法,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等。
重要的是开展思想改造:把学习马列主义作为终身事
北京大学的政治课是从1949年10月开始的,到12月中旬共学习了“从猿到人”(说明劳动创造世界),“五种生产方式”(说明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的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国家与政治”,“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等多门课程。全校共有2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习。
10月11 日,艾思奇讲授第一课“学习社会发展史的目的和学习方法”。他主要是讲,学习政治课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改造。学习时只有联系自己的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学好。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学习马列主义是终身的事,思想改造也是长期的。
那时党团组织在高校学生中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还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在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
对多数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受到过旧社会思想意识影响的青年学生来说,进行思想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对一些出身劳动人民家庭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从新旧社会对比、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比中,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增强了对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新中国的信心。许多大学生由此确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
汪家镠简介:
女,95岁,正部级离休干部。1929年3月生,1946年1月入党,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曾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团市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兼教工委书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中央委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