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4-01-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

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更多生动实践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一年来,北京按照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部署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挑重担、开拓进取,重实践、抓落实,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第一,聚焦形成合奏,有组织地构建全学段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基点”和“龙头”之间的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协同配合。一年多来,北京以“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为总体思路,着眼大中小联合实现人才连续培养、贯通培养,为打造具有首都特点的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立体支撑。一是辩证把握入园、入学人数变化的远近态势,积极探索开展托幼一体化实践。二是以升级建设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已建立首批市级培养基地18个。三是以中考中招改革撬动高中育人模式变革,扎实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四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持续加强“双一流”、集成电路等高精尖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创新推出“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聚焦教育开放,为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应有贡献。一是持续深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环京重点地区布局北京市属高校校区达成初步意向,在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河北固安校区建设京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迈出关键一步。二是创新推出了“留学北京”四大板块10项措施,有针对性地满足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三是高位打造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成立“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59所中外职业院校加入。

  第三,聚焦重要突破口,以新赛道新优势服务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用适应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终端需求拉动有组织的优质高效教育供给。一是以会诊制深入推进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建设数字经济、智能建筑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实质性支撑学校发展新优势。二是统筹建设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资源“三大平台”,上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区校资源平台,有效支撑了入学、招生、考试、评价等系列教育综合改革。三是建成“1+6+N”的教育大数据体系,5.7亿条教育数据面向各区、学校开放共享,遴选出首批41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数据要素潜能得到进一步激活。

  下一步,北京将不断打造好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更多生动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教育篇章。

  讲好“大思政课” 全力推动新时代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委主要领导2023年以来3次深入高校调研座谈,以上率下推动天津教育系统积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育人成效日益显现。

  一、统筹课内课外,提升育人效力。课内抓课程育人。一是讲好“关键首课”。集中优势师资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年度集体备课过百场。会同市委宣传部单设100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社科教学专项,以精品讲义为验收成果,实现“有组织教研”。二是讲活“拿手金课”。成立市级磨课中心和语言训练中心,举办教学法特训营。

  课外抓服务育人。一是坚持学生中心。面向学生公布校领导联系方式,推进辅导员进宿舍办公,4.8万名干部教师每人与10—20名学生“结对子”。二是坚持接诉即办。全市高校100%落实“一站式”要求、建成“一站式”中心、设置“一站式”热线,网格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统筹校内校外,激发育人活力。校内抓文化育人。一是丰富资源供给。汇集100篇红色场馆讲解词、700个学生关注的疑难解答、1000个思政案例全市共享,建成5万平方米虚拟仿真中心、红色资源中心和12个思政重点实验室,免费向大中小学开放。二是促进师生互融。辩论赛师生同台“硬杠”,演讲赛请学生做评委。

  校外抓实践育人。一是打造实践品牌。探索实践育人新范式,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挂牌100个实践基地和87个大中小学手拉手基地。二是改革实践教学。每年从机关街镇遴选1000个岗位用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实岗挂职,组织64名委办局领导和30名博物馆金牌讲解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三、统筹线上线下,提高育人能力。线上抓网络育人。一是打造网络名师。创建40个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发布短视频2000个,累计传播过千万。二是构建联动矩阵。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易彩津生”融媒体矩阵,平均日活突破10万。

  线下抓管理育人。一是强化队伍培养。构建辅导员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社会考察全链条培养体系,每人每年培训全覆盖。实施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转岗机制。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全部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辅导员高级职称比例按照不低于专业教师平均数单独设置。

  下一步,天津将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持续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改革,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温度、暖度和效度,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突出“三个聚焦”,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

  聚焦“一体两翼”,推动产教协同实现新突破。一是落实部省战略协议,研制实施方案,部省协同推进,调动各方政策和资源,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筹建国家工业母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产业链企业和国内高水平学校,重点围绕工业母机高端主机产品数控系统等开展人才、技术对接,首批对接102项。三是服务辽宁“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国重器建设,组建石油化工、机器人等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大连金普新区等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搭建产教协同对接服务信息平台,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教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2551项。

  聚焦振兴发展,推动服务社会实现新突破。一是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面向企业一线优秀员工,以师带徒、工匠传承、送教到岗、多方拜师,“一匠一案”培育卓越工匠。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县级职教中心,组织高职院校与县域重点企业共建15个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和高素质农民培训,为县域经济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职教出海”,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与12个国家社会组织共同发起并签署《沈阳协议》;在俄罗斯、柬埔寨等14个国家建设海外职业教育产业学院15个。

  聚焦内涵建设,推动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一是重塑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基于岗位需求,梳理能力链条,创建职教专业能力图谱,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性评价、生成能力画像,启动94个图谱建设及应用。二是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省(中)直13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启动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试点,在园区、企业建设10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会同十部门出台“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三是加强数字职教建设。启动职业院校数据基座建设,建成省级职教大数据平台;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化制造等专业96个,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及虚拟仿真实训项目732个,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辽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展现辽宁担当作为,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以高等教育为牵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高教综改意见和十大专项计划,改革全面启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先导,促进办学匹配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出台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方案,“一校一案”抓落实,争取3年内调整20%本专科专业点。抓更新升级。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前瞻布局10个未来学科和一批新兴交叉学科,采取压减或转移与其发展定位不符的学科专业、切割部分传统学科专业转移至同城其他高校等方式,促进学科专业腾笼换鸟。抓动态调整。新增先进制造业等需求强、缺口大的学科专业。调减撤销需求趋弱、就业率低的学位点、专业点。建立需求引导清单。跨部门搭建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区域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引导高校自主调整。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规模偏大、需求下降的专业点实施调控。

  二、以调整招生结构、改革培养模式为重点,强化人才精准供给。针对招生结构调控等分别出台改革方案。招生结构调整上,提高理工农医类招生占比,扩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强相关专业培养规模。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博。调减需求下降的高职大类招生。市级以学费调整、差异化生均投入等进行引导。培养模式改革上,聚焦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精准施策。依托上海数学中心开展数学冬夏令营、学科拓展活动等,启动数学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点集成电路“住企联合培养”改革,由“住校”为主转轨到“住企”为主。分类布局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开设跨学科微课程,培养产业急需复合型人才。

  三、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关键,支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链条,出台改革方案。基础研究方面,布局复旦相辉研究院、上海交大思源研究院,聚焦数理化生,面向全球各地集聚100名40岁以下为主、极具创新潜能的科学家,围绕高价值高风险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研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学术生态。科技攻关方面,适应AI4S(科学智能)时代,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建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构建开放的科学生态体系,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校企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企业出题、校企同答、市场阅卷”协同模式。成果转化方面,深化以激发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体制机制改革。

  上海正以高教改革为切入口,以“两个先行先试”为着力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上海力量。

  扩优提质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现有在校生2211万人、专任教师143万人。山东教育系统紧紧抓住部省战略合作机遇,全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筑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点。

  一、坚持达标扩容,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进公办园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76所,新增在编教师1.31万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60%,21个县(市、区)通过国家普及普惠发展评估。强化优质园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幼儿园1818所、一类幼儿园4369所,优质园占比达到61%。实施镇村一体化改革,探索“一个法人、多个园区”管理模式,实现党建业务、师资经费、教学资源一体统筹、共建共享。

  二、坚持城乡一体,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学位供给保障机制,统筹学龄人口变化和流动趋势,逐县编制中小学布局十年规划,科学安排新增学校,规范学校撤并程序。主动应对秋季学期小学入学历史最高峰,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5所,新增学位48万个,实现183万适龄儿童“应入尽入”。推进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投资215亿元,实施办学条件改善项目9200余个,乡村学校回流学生1.4万人,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评估。

  三、坚持质量引领,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完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机制,认定“办学质量达标高中”106所,扩增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增加学位23万个。推进县中发展振兴,落实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均衡配备师资,实现优质高中和学科基地县域全覆盖。实施强科培优行动,建设人文、科技、艺体、技术、实践高中168所,形成“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多样化办学模式。

  四、坚持公平适宜,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实施特教学校办学质量达标计划,实现20万以上人口市县学校全覆盖。设立70个省级随班就读示范区,建设普通学校特教资源中心179个、资源教室1988个。深化特教职教融合,增设特教学校职教班、职业学校特教班75个。

  五、坚持“五育”并举,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创新”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全覆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建设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省级示范区。创新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机制。

  下一步,山东将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开展扩优提质行动,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推动评价改革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引导高校人才培养强质量、战略支撑强优势、服务地方强作为,持续提升高校贡献度。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强化“质量导向”。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将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专业建设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科专业引导发展名单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契合度。2023年,增列战略急需学科10个、专业63个,主动撤销专业65个。抓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建立部省联动机制,优化评估指标体系,自主增列服务地方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等7个审核要点和1个“特色发展”评价要点,创建“方案审查—中期检查—整改回访—成效考核”四环节整改检查模式,引导高校树牢育人本位、坚持学生中心、分类特色发展。

  二是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强化“区域定位”。充分发挥陕西区位优势,研究制定七大方面24项教育开放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培养、科研合作、交流互访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引导高校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系列合作交流平台,强化国际教育共同体建设。在海外设立3个“鲁班工坊”、7个“秦岭工坊”,铁路、装备制造等26个专业和293个课程标准被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老挝等14个国家采用。2023年,积极推动中国—中亚峰会涉教育成果落实,沿线国家34所高校、2个机构加入“三联盟”,成功举办第7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和第3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促成合作项目28项。

  三是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强化“实绩贡献”。制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省属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等实施意见,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估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与教育资源配置挂钩,将实绩贡献评价落实到校、到人,充分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活力。2023年,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同1.8万项、金额114.89亿元,金额较上年增长65.86%。

  下一步,陕西将积极推进部省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以更大力度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切实推动学生价值观“实心化”建设。二是实施高校学术贡献度评价,构建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分层分类实施的多维评价模式,“一校一策”支持高校改革创新。三是聚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服务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文教中心和人才高地,努力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

  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宁夏坚持以应用为主轴、以平台为根基、以资源为重点、以工具为保障,创新实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在教育数字化上再发力、再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融入国家平台,让平台应用更便捷。宁夏全面融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从最初的链接,到后来的对接,再到现在的无缝衔接,把国家平台的优质资源用足用好。目前,宁夏中小学师生国家平台注册率100%,教师月均活跃率70%以上。宁夏力推国家平台和自治区平台全面贯通,对宁夏教育云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确保教师、学生、家长登录一次,就能同时进入两个平台,广泛应用两个平台的数字资源。

  二、建设特色资源,让资源应用更丰富。坚持资源共享,着力向国家平台输送好用、有用、实用的地方资源。一是多渠道汇聚备课导学、课程教学等资源3300万件,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各学科多版本教材。二是针对区域学情差异,按教材章节建设同步课程等资源2100万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育人主线,开发丝路文化、长城遗址、贺兰山岩画等数字研学资源。

  三、开发数字工具,让场景应用更生动。坚持需求引领,运用数字化工具拓展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新场景。一是开发教学助手,研发了教师常用急需的互动教学、学情检测、作业批改等6个功能。二是建设数字学校,支持1200多所学校上线名师优课、开展直播辅导、推送学习微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探索智慧教研,建设覆盖所有县(区)的智能教研中心,组建虚拟教研室,支持开展跨区域教研。

  四、健全激励机制,让基层应用更主动。坚持政策、项目、资金围着应用转,着力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奖励地方主动用。建立差异化补助机制,对各地达标类项目,谁建得越快越好,补助就越高。建立晾赛比促机制,开展县(区)巡回观摩,互学互促。建立考核机制,将教育数字化成效纳入自治区政府对各市、县的考核。二是鼓励学校深化用。建立智慧校园评星定级机制、教育数字化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学校配备首席信息官,将数字化能力作为选拔任用校长的重要参考。三是激励教师创新用。将资源建设应用与教师荣誉评定和职称评聘挂钩,建立数字素养培训机制、全员测评机制,特别是应用激励机制,对教师开发资源、使用平台进行评价,并转化为继续教育的学时。建立课时补助机制,对教师开展线上专递教学按线下教学1.5倍的标准发放课时补助。

  下一步,宁夏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在教育数字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开辟新赛道、创造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教育战线立足区位优势,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着力构建产教集聚融合示范区,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特色品牌。

  一、高位推进练好内功,不断夯实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基础。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重要内容,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一是高位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与教育部先后签署推进广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和补充协议,联合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  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成立由自治区主席为组长的广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协同落实职业教育发展各项工作。二是系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建成一批“双高”“双优”学校和专业群。三是聚力提升产教协同服务发展能力。以服务产业链为逻辑起点,投入37.5亿元建成575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形成对广西“765”现代产业体系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二、面向东盟向海图强,务实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发挥比邻东盟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一是搭建沟通对话平台。举办7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搭建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等一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东南亚教育部部长组织共建中国(广西)—东南亚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二是拓展海外服务效能。支持20多所职业院校协同行业企业走进东盟国家,服务机械制造等行业企业在海外办学,成立28个海外培训基地。三是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与东盟国家院校共同制定专业标准42个、课程标准207个、岗位标准21个、技术标准99个。四是打造“留学中国·学在广西”品牌。10年来东盟国家在广西12所高职院校留学的在校生年均超过1000人。

  三、内外兼修积厚成势,积极发展适度超前的职业教育。广西将合力聚势、乘势而上,努力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一是持续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建设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持续推动创新联合办学机制。整合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优质资源,建设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和10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探索专、本、研衔接培养模式,构建中外学位联授的国际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持续推动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升级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开展跨国(境)远程教学等服务。探索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全面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13日第2版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