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标识不能“一醒了之”
时之远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底线,是教育督导工作主要任务之一。责任督学对校园安全工作督导,既要关注学校安全显性的状况,也要关注学校安全隐性的教育。对上述两个方面综合关注,校园安全工作才能做到全面和彻底。
【案例背景】
自2020年成为挂牌责任督学以来,我认真落实区教育督评中心提出的讲规范、讲科学、讲质量的工作要求,积极完成校园及周边安全等 8项挂牌督导任务,推进责任学校在安全稳定基础上持续发展。
【案例描述】
2020年10月按照区教育督评中心经常性督导工作安排,我走进了挂牌责任学校进行“爱国卫生、垃圾分类、校园安全”等内容督导检查。在巡查校园环境过程中,为责任学校内外环境整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感到满意。当巡查一处毒饵站,仔细阅读标识内容、查看鼠药投放情况之后,我随机询问身边的学校负责干部:“学校对毒饵站的管理还做了哪些工作?”学校干部说,每年春季、秋季开学前后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毒饵站投放鼠药、更新标识。学校是个特殊场所:人群聚集,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对世界和事物的认知正处在好奇心强、体验感知欲望强的阶段。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感知是把“双刃剑”,有助于中小学生走向成长、成熟,如果处理不当却会造成安全伤害,乃至危及生命。学校设立毒饵站,目的在于通过在固定场所投放鼠药来诱杀老鼠、防范校园鼠害的发生。毒饵站醒目的标识同样是“双刃剑”,一方面,醒目的标识利于警示师生员工不要触碰、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醒目的标识又会激发处在懵懂阶段的中小学生更强的好奇心、体验感,吸引个别学生前去探奇、体验——“看看毒饵站是怎么回事?”“看看毒饵站里鼠药是什么模样?”“试试鼠药的毒性到底有多大?”由此,醒目的标识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乃至危害、灾害。因此,学校对毒饵站的管理还真不能一“投”了之,更不能一“醒”了之。经过深入的交谈,学校干部也意识到了对毒饵站的管理不能过于简单、粗放,表示立即建立每天安全巡查制度,避免学生在毒饵站附近逗留;建立毒饵站等宣传教育制度,为学生普及毒饵站安全知识,防范安全事故。在 11月回头看督导中,学校已经建立了巡查制度和工作机制,毒饵站醒目的标识带来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消除。
【案例反思】
第一,学校要强化整体安全观。安全工作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安全工作存在于学校时时、事事、人人、处处、物物,学校要不断丰富安全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要不断增强安全管理规范性,切实将安全工作落实、落细。毒饵站设置于校园角落、边缘,日常不被管理者重视,可它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可小觑。
第二,学校安全工作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安全工作要切实研究和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要基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通过醒目的标识,提升毒饵站的安全警示性;通过人员巡查,防范个别学生因好奇、猎奇、不当体验带来的危害;通过普及有关知识,满足学生对毒饵站有关知识的求知意愿。如果,毒饵站一“醒”了之,后患无穷、后果难以预料。
第三,责任督学开展学校督导工作要树立系统督导意识。在开展教育督导过程中,责任督学既要看“表”,更要看“里”。既要关注学校对督导任务应知、应做情况,又要督导学校工作落地、落实、落细情况;既要看到学校完成督导任务的表层现象,更要追问学校对督导任务的认识、理解和整体落实情况。绝不能只看标识是否醒目,而忽略学校有关宣传教育情况。否则,醒目标识的表象会掩盖宣传教育缺失的真相,醒目标识的表象会误导对安全管理不足的判断,会造成教育督导工作失察、失职。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