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任务,是事关首都形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人居环境的关键小事,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增强市民文明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为了实现资源减量、回收循环、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校按照市教委下发的《北京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引(试行)》对“垃圾分类全流程要求”的指导,扎实落实“通过多种形式和全媒体手段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师生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将垃圾分类知识和本校垃圾分类要求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教职工培训。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配备垃圾分类投放站点值守人员,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提升师生的垃圾分类准确率。”等工作。同时,我校还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发挥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育人体系优势,以设计校内系列课程、协同家庭同步参与、集结社会教育资源三个维度,推进垃圾分类教育工作。
一、设计校内系列课程
景山远洋将垃圾分类主题教育进行了课程化设计,在小、初、高三个学段逐层推进,分为“了解初探”、“初试身手”、“实践减量”、“普及宣讲”、“扩展外延”等五个阶段,形成宣教和实践不间断的课程体系,使垃圾分类教育一以贯之。
第一阶段,了解初探。在一年级,学生通过了解各地垃圾分类的不同标准,对比认识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分类垃圾箱和可回收物创意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分、如何分。
第二阶段,初试身手。二年级学生在正确分类的基础之上,重点收集班级的可回收物,并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分类成果,形成年级的公益活动主线。
第三阶段,实践减量。在三年级,开设了“环保酵素”的制作课程,指导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环保酵素”,倡导“垃圾减量”的概念,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阶段,普及宣讲。四、五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讲解和拓展学习。
第五阶段,扩展外延。进入初高中阶段,学生们更是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和宣传员。他们开展了垃圾分类小课题研究;在食堂监督和指导同学们餐后的垃圾分类;还在校内、在社区开展桶前值守。景远志愿军的同学们更是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二、协同家庭同步参与
教育部倡导垃圾分类教育要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推动模式。我校就以校内主题教育为原点,发挥小手拉大手的教育功能,推进家庭垃圾分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带动每个家庭成为垃圾分类的先锋。
1.实施家庭垃圾分类养成计划
学生在家庭中运用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向家庭成员们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与家庭成员讨论研究具体的分类细节,通过对垃圾分类过程的记录呈现家庭垃圾分类的变化,感受自己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养成了正确分类的习惯,成为了垃圾分类小达人。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学校以“分小萌邀请函”、“垃圾分类智多星召集令”等线上活动,组织家庭垃圾分类的展示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共同养成正确垃圾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
2.积极参与社会垃圾分类活动
学生参与的各项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也带动了家长们的共同参与。在疫情居家学习期间,许多家庭积极参与了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区教委联合发起的“战‘疫’有我来助力,垃圾分类我先行”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孩子们对家庭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记录,录制家庭分类情况的视频,与爸爸妈妈共同查找图片资料,讨论宣讲语言。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补充,提升了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的信心与决心。
三、集结社会教育资源
1.多方联动,共下一盘棋
2019年的暑假期间,学校与区城管委联手,在学校所辖的远洋山水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2020年1月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了八宝山街道组织的“垃圾分类小达人”活动,活动中学生代表走进社区居民家中,指导居民正确完成垃圾分类。
2.社会支持,探索更专业
2019年11月27日,学校组织前期活动中评选出的“垃圾分类小达人”和景远志愿军代表参观了鲁家山循环经济园区。在这里,学生们看到各种垃圾经过高新技术的再处理过程,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激发了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
学校垃圾分类主题教育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多方资源的整合,使学生的主体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同时,通过系列教育,用“小手”牵动“大手”,将学生所在的家庭带入垃圾分类实践中,将垃圾分类常识、技能和意识植入整个家庭,让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让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成为家庭绿色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也为创建文明城区贡献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