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重要讲话精神,奋斗小学在市区教委的要求和指导下,发扬学校绿色环保特色传统,以六大少年学院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将垃圾分类带入课程,融入生活,践于行动。
其中,“垃圾分类我先行”实践课程就是通过德育教育、综合实践、年级学段贯通培养、跨学科融合等一体化建设,从“认识垃圾分类、实践垃圾分类、研究垃圾分类”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旨在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分类意识,掌握分类技能,养成分类习惯,研究垃圾分类的科学方法和新技术,让学生在明理中形成思想认同,从而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垃圾分类我先行”实践课程的研发,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理”:认识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奋斗小学校园新时尚。
一、大手拉小手,播撒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理念的种子
(一)社会、家庭、学校多途径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1.科学家进校园——邀请12位环境保护专家为学生开展生态环境科技讲座,讲解实施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介绍开展垃圾分类的历史沿革和新时代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2.升旗仪式主题演讲——每月安排2次垃圾分类主题演讲,全校分享垃圾分类小窍门、小故事。例如:
3.班队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例如:
年段 | 主题活动 |
低年级(1-2年级) | 垃圾分类运动会——在运动中感知 |
中年级(3-4年级) | 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在判断中掌握 |
高年级(5-6年级) | 垃圾分类主题演讲——在思辨中深化 |
全 校 | 垃圾分类宣传画——将内在认同变成外在物化 |
4.利用电子班牌、学校电视台、楼层展板等多渠道宣传学生践行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过程
5.家长进校园宣讲垃圾分类的故事,以家长的视角,给孩子亲切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学生创作的垃圾分类环保绘画
第二阶段“守则”:实践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奋斗志愿者带动家庭走进社区。
1.绿色志愿者,让垃圾分类成为奋斗小学的新时尚
学校89个班都有“绿色志愿者”,指导学生对垃圾进行收集分类,在垃圾袋上粘贴二维码,记录垃圾收运的全过程。每天中午开展的“你光盘了吗”活动中,同学们在践行光盘的同时,每天午餐后各班都会把厨余垃圾认真称重、上报。目前学校的厨余垃圾已经从最开始的1460千克到现在的860千克 。同学们集思广益,提出了更多践行光盘行动的小妙招。
绿色志愿者
2.小手拉大手,家校携手传递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理念。
在学校习得理念,与家长协商,在家中购置了垃圾分类箱,学生变身小小监督员,监督家庭成员按标准进行垃圾分类。
第三阶段“践行”:研究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实践融入课程,实现三维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新模式。
德育教育与实践课程一体化。让学生在明理中形成思想认同,在践行中内化于心。打破原有德育教育重说教,实践教育重应用的单一模式,将二者整合,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寻找 “为什么要垃圾分类?”的道理,在寻找过程中,研究如何更好的践行垃圾分类。自主形成守则意识和习惯。从老师要我这样做,变成我要大家和我一起这样做。
年级学段贯通培养一体化。低中高年段目标分梯次螺旋上升。结合我校问学课堂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学生在实践研究中提出的好奇和困惑,更加深入的思考垃圾分类的好做法和垃圾分类再利用的绿色环保作用。
年段 | 实践内容 | 实践目标 |
低年级 | “问题”邮票漂流活动 | 学生把好奇和困惑写在“问题”邮票中,在年级“漂流”,小小宣传志愿者们,纷纷来解惑,用自己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向更多的同学进行宣传倡导。 |
中年级 | 变废为宝装点校园活动 | 学生在了解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类后的再利用,提出了节约资源的新方向。变废为宝装点校园,创新设计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智能化设计,在践行垃圾分类的同时也给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搭建平台。 |
高年级 | 垃圾分类小课题发布活动 | 学生发挥团队研究合力,将垃圾分类的研究形成小课题,像科学家一样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如:五年级家长进课堂《厨余垃圾肥料化处理》专题讲座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提出了《厨余垃圾肥料化处理的效率及价值研究》的小课题,自主实践厨余垃圾多种堆肥处理,用各种堆肥成果种植大白菜,进行对比性研究。 |
“问题”邮票在年级“漂流”,大家一起来解惑。
变废为宝环保作品装点校园 智能垃圾桶——分小萌
学生利用厨余垃圾堆肥种植大白菜,体验厨余垃圾肥料化的效率及价值
打破学科边界,跨学科融合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学生在经历课题研究中,通过互联网信息检索、与生物环境专家对话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方案、遇到困难尝试解决,学生在实践经历中成长。
今后,奋斗小学将继续秉承明理、守则、践行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创新教育全面整合,不断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