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后勤处 > 工作信息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发布时间:2006-10-16
分享: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  奚 ?D)

  当前,全国多数高校后勤改革踌躇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政府至校领导对后勤改革没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目标模式。以往有的改革文件曾提出要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按理说应是改革的目标模式,但时至今日尚未给予明确的描述。如果许多身处后勤社会化改革大潮之中的人们尚不太明了这场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是什么,那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每一个进程都是难以理解的。要理解并支持改革,须认识改革的真正内涵,须清楚地了解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否明晰正确,能否被参加改革的人们所普遍知晓和认同,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精髓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制度和经济法律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多元化产权制度改革,使我国走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这对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决定》的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和“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就是要使过去那种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或明或暗的保护和倾斜,而其他各类配置企业在行业准入、资源获得、市场开拓等方面受到抑制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确保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2、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实践证明,股份制具有其他经济形式无法取代的优势。推行股份制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观点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体制模式就是股份制。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归属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从而使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的原单一公有产权将被包括公有产权,私有产权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产权在内的多元化产权所取代。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我国将逐步走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除了国家法律禁人的少数领域外,一切垄断的藩篱将全部拆除,所有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都将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市场将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我国今后经济领域的总体改革趋向已十分清晰,对高校后勤下一步改革势必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目标模式必须符合并适应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是能够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的、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或者说是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服务企业。

      二、高校内部各层面的利益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后勤并未实现真正的改革,充其量只是在进行改良而已,有的高校后勤改革步子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甚至往回走或原地未动,改革多年来一直处于踌躇不前的境地。学校、后勤实体和后勤职工都站在各自层面的利益角度讲话,难免产生矛盾。

  1、学校利益层面

  (1)对学校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在所能承受的经费开支下,保证教学科研后勤条件、学生生活条件、校园整体环境的稳定运行:要求服务企业有价格低,了解学校服务的特殊性,服务质量好,最重要的是服务企业的诚信与实力能够让学校信得过,能保证学校稳定运行。

  (2)学校难以长期忍受数百后勤在编员工带着事业体制的意识,拿着较市场同类劳动高出数倍的、雷打不动的工资,干着想干干点,不想干就不干,即非白领亦非篮领的活,使整个后勤保障系统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但对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后勤市场有些不放心。

  (3)学校不愿承担数百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负担及隶属关系所带来的各类直接责任。如劳动、工伤等民事纠纷。

  2、后勤实体利益层面

  (1)从后勤实体的实际利益和长远的生存环境考虑,不愿意让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后勤市场,因为其体制上的致命弱点,使其无法和社会企业竞争。

  (2)如果学校要求后勤实体在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上同社会企业一样,就要解决后勤实体的体制问题和数百后勤在编员工的身份待遇问题。否则后勤实体的运行将进入恶性循环,逐渐衰退。诸多的服务质量问题、后勤在编员工的收入及工作问题、学校的稳定问题都会逐步呈现出来。

  (3)后勤实体的体制改革和数百后勤在编员工身份待遇的改变,前提是学校必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改制初期几年给予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适当保护。

  3、后勤职工利益层面

  (1)不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改,后勤在编员工还愿意是学校的员工,老人老办法,还应享受基本的福利、退休待遇。

  (2)希望改革后工资额不要减少,保证工作岗位不下岗。内心虽留恋大锅饭,但改革的道理是明白的,也在逐步接受多劳多得,有效益才有奖励的观念。

  (3)后勤在编员工对学校还是有感情的,他们熟悉、了解学校的运行规律,能在关键时刻为了学校的稳定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也希望后勤实体兴旺发达,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通过对学校、后勤实体及后勤职工三个利益层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途径和最终目标模式都会受到上述三个利益层面的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理应是广大的后勤职工,他们是后勤改革的直接承受者、参与者,只有后勤职工真心参与改革,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动力,才会取得成功。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又要统筹兼顾学校、后勤实体和后勤职工各层面的利益。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部分。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利用社会资源;又要保证学校稳定,还要因地、因校制宜。

  通过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内各利益层面两个最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第一个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该因素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影响最大,并且对各高校的影响作用都是一样的。第二是各高校内各利益层面的影响因素,该因素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力因校而异。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是后勤职工,所以可用后勤在编职工人数量来判断第二因素影响力的大小。为便于讨论,将高校分成两类来分析:

  1、第一类:后勤在编职工人数很少,学校不以为负担。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基本由非在编人员和社会企业承担。这类学校只要满足学校层面的利益不须考虑后勤实体和后勤职工两个层面的利益问题。学校也不愿承担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负担及隶属关系所带来的各类直接责任。因此,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因素影响下,构成其后勤保障系统的,或者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应该是:

  a、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一个或多个社会服务企业。

  b、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一个或多个学校持有一定股份的服务企业。

  2、第二类:后勤在编职工人数较多,学校人员负担较重。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基本由后勤在编职工和非在编人员组成的后勤实体承担。全国多数高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其后勤改革受第二因素影响较大,实际上现在对大多数原后勤员工较多的学校来说,是安于现状,不作继续深化改革,还是把高校后勤往社会企业一推了之,或是继续深化改革,确实处于举棋难定的境界。

  a、若安于现状,不作继续深化改革,对学校利益层面来说,如此亢重的后勤服务部门就算背负到所有在编后勤员工都退休。在此漫长的过程中,要经历社会企业逐步渗透所带来的诱惑、影响。要经历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压力,因为后勤经费开支多少连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另外学校还要承担数百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负担及隶属关系所带来的各类直接责任。如劳动、工伤等民事纠纷。

  对后勤实体来说,安于现状,不作努力,眼前虽能将就,但离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适应。除了社会企业兵临城下的压力,类似劳动法、税法、行业许可等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后勤这类企、事两非的经济实体将带来难以克服的限制壁垒,使其运行举步维艰。最终将失去创业的时间和机会,被市场淘汰出局,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后勤职工来说,除了能在近期退休的老职工外,其余的都将受到市场经济和后勤改革的影响,大锅饭难以持久,后勤实体的存亡,终将使职工面临一场选择和被选择的考验。

  再就是历任校领导对这个问题与时俱进的看法,随着全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第三产业在服务范围、质量、规模上的发展相当快,其介入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市场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到那时没有哪所大学愿意放着省钱、省力、省心的现代服务企业不用,而愿意永远背负着数百上千员工如此亢重的后勤服务部门。必然要和社会大环境相适应。因此不改也难,事实上改革最终是不以各校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

  b、若现在就往社会企业一推了之,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是可以由社会企业来承担。但为数众多的原在编后勤员工怎么办?如果通过内退,买断、返聘来解决在编后勤员工身份问题,难度较大,目前几乎行不通。社会稳定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太激进,太简单也不行。

  c、继续深化后勤改革:综上所述,不管是安于现状,不作继续深化改革,还是把高校后勤往社会企业一推了之,都非解决问题之上策。看来只有顺应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逐步改革的浪潮,同时统筹兼顾学校、后勤实体、后勤职工三个层面的利益,通过改革者谨慎、执着的努力,加以适宜的社会大环境,审时度势地继续深化后勤改革,依托学校后勤市场,将后勤实体改造成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服务企业。真正凭自身实力来占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原后勤实体改革后的服务企业完全有可能不再是学校的包袱,也可以是学校的盈利校产企业。

  因此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市场的最终模式,必然是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服务企业。其可以是原后勤实体改造而成的含学校、职工、社会企业多元股份的服务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企业共同持股,或者纯社会股份的服务企业。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