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比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09-18    来源:高等教育处
分享: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15〕4号)文件要求,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我市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共吸引了512支参赛队参赛,经各学校初评,共有50所学校的145支参赛队进入复赛第一轮,经过网络评审,17所学校的50个项目进入复赛第二轮,经过现场展示答辩,6所学校的9个项目获推荐进入全国复赛(名单见附件)。

  一、充分认识举办大赛的重要意义

  大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措施,是推动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各地区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 ”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效手段。

  我市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大赛有关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北京高等教育实际,力求通过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比赛推动我市高校在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二是促进高校间及高校与产业界交流合作、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三是引导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

  二、高度重视赛事宣传发动环节

  北京地区高校办学主体多样,办学特色各异,为做好各级各类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各院校、专业学生参与赛事的积极性,我市在组织区域内高校主管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视频工作会后,明确了各校负责人,建立了工作落实机制,及时将有关文件精神传达给各高校,要求各高校认真做好校内宣传发动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托多年来北京市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平台,以及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组织机构,广泛发动学生、教师及专家宣传推介“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认真做好赛事组织评审工作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涉及领域广泛,体现了互联网对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影响和促进,组织难度高,落实时间紧,为准确领会“互联网+”的实质内涵,科学把握“互联网+”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定位,有效设计大赛组织程序及评审规则,我市在以下几个环节着重进行了研究及部署。

  (一)构建开放合作的组织机构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宗旨在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而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为体现这一特点,我市在组建组委会时考虑到大赛的举办一是要有利于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二是要有利于加强与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要发挥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组委会成员除了包括教委相关业务处室外,还邀请了中关村管委会、大学生科技园等单位的负责人,特别突出创新领域、创业行业专家的重要作用,邀请了风险投资、创业媒体、成功创业学生代表参与。

  (二)坚持全面持续的办赛定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改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抓手,我市在明确办赛定位的过程中,把持续开展赛事组织,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力求通过赛事组织促进高校与业界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以大赛为契机,一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整合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训中心等资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深化计划、推动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另一方面全面构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通过与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共同建设“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建立“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培训、融资、交流等全方位服务。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评审方案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首次举办,为保证赛事组织公平公正,我市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赛事组织时间节点要求,通过倒推科学设计了复赛的关键时间节点,为学生报名、学校初赛、市级复赛、赛前培训都预留了合理时间。复赛阶段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网络评审,为做好这一环节评审工作,我市先组织一组专家浏览了全部复赛项目,将复赛项目分为智能产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三类(分别设实践组、创意组),然后根据项目分组及专家研究领域将30位专家(其中15位来自创投机构、创业媒体,其余来自高校科技园、就业指导、教务及相关学科)分为5个小组,在实践组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占据较大比例。第二环节是现场展示答辩,为缩小组别差异,在本环节评审中减少了分组数量,所有创意类项目分为一组,实践类项目分为两组,在评审过程中更加重视来自风险投资行业专家意见。第三环节是创业展示,计划在中关村创业一条街邀请著名风投机构负责人对进入全国比赛的项目进行现场点评,为创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提供支持。

  目前,我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我们将根据竞赛组织情况,积极借鉴吸纳专家意见及兄弟省市经验,适时调整工作方案,为今后大赛组织积累经验,更好地发挥大赛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确认进入全国赛参赛队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学校

实践组

1

小麦公社

谢青池

北京邮电大学

2

健康微能量

钟 宏

清华大学

3

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

李 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虚拟现实家装

黄博渊

清华大学

5

马蹄铁智能骑行系统

聂梦松

北京邮电大学

6

耳朵树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创意组

1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监控摄像头互联网+项目

肖 遥

北京大学

2

AirBand“互联网+智慧校园”物联中心手环

蒋晓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掘金三板

张智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确认进入全国赛参赛项目概览.pdf


 

 

扫描分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