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处 > 工作信息

以专利为突破口,引导高校科技成果脱虚向实

发布时间:2020-01-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分享:
 

  为提升专利质量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成果转化,“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日前在北京隆重召开。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出席大会,就高校专利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思考,以及教育部加强高校专利工作的重点任务发表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此,我以“提升专利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为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高校专利工作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围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激发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各高校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探索,在高价值专利培育、市场化成果转化机构建设、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推动专利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保护创新创造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专利授权量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高校共获得授权专利约19万件,比2017年增长14.1%。其中,发明专利7.5万件,占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3.2%。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校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8年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6115项,比2016年增加27%。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2018年签订成果转让、许可及作价投资项目2146项,与2016年相比增长88.1%;项目总金额42.3亿元,是2016年的2.3倍。但是面对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需要,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作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专利数量存在泡沫。2017年,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的高校有16所,授权量最高的超过2000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分别为306和204件。我国高校专利数量普遍是欧美高校的5倍以上,这显然与我国高校实际创新水平不相符合。二是专利实施转化亟需加强。据报道,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10%,而美国高水平大学专利转化率约为40%,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出批示,要求深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专利质量不高、转化率低,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政策制度需要优化。当前,我国高校专利数量多而转化少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当一部分专利是为了满足结题验收、绩效考核等要求而申请,同时专利申请、授权、维持等费用基本全部由财政经费支持,这就产生了申请、维持专利既能满足各方面考核评价的要求,甚至还可以获得奖励补贴,而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和责任的现象,从而导致“垃圾专利”或“荣誉专利”太多,真正为了保护技术价值而申请的专利反而较少,造成不少财政资金的浪费。高校要彻底摈弃追求专利数量的现象和做法,坚决消除专利泡沫。二是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等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且往往缺少统筹协调机制,难以形成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高校对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项目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状况分析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跟踪机制,专利布局和专利挖掘手段应用不足。

  三是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严重不足。知识产权运营涉及到金融、法律、产业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普遍建立了数十人规模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团队。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基本都是由2-3名管理人员组成,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难以达到知识产权专业化运营的要求,只能从事登记、盖章等简单的管理工作。可以说专利的实施转化工作远未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校目前的机构、编制、专业人才队伍等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之一,亟待解决。

  第二,做好高校专利工作的思考

  做好高校专利工作首先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要回归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知识产权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产权人的利益而产生,是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申报、创新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甚至大型城市积分落户政策中都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数量提出明确要求。知识产权应该是为了保护创新的价值而产生,而不应该是为了满足各类考核评价评比而申请,更不应为追求一些指标而凑数。这不但违背了科技创新的规律,而且偏离了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只会导致垃圾专利、荣誉专利越来越多,产生巨大的专利泡沫。二是要立足高校是科技成果重要供给侧的特点。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高校不同于企业,它本身不能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中、运用到生产生活上,才能体现成果价值。因此,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是运用,而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等其他工作都是为知识产权运用而服务。高校要树立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浪费的理念,突出转化运用导向,倒逼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优化和提升。

  三是要融入到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头,知识产权是对科技创新的保护,两者相互促进。知识产权工作应贯穿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以及转化全过程。应建立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在科研项目不同阶段,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挖掘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项目结题后,加强专利运用实施。把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第三,加强高校专利工作的重点任务

  为推动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专利为突破口,引导高校科技成果脱虚向实,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专利导航与布局、专利申请与维护、专利运用与转化的高校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体现在科研项目选题、立项、实施、结题和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二是开展专利申请事前评估。借鉴欧美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建立成果披露制度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商业化前景进行评估,以研判是否申请专利,切实提升专利质量。鼓励发明人分担专利费用,对于发明人分担专利费用的,在转化收益中加倍予以扣除。通过上述措施,增强内生约束,挤出专利水分,提升专利质量。三是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健全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为一体的专门机构,鼓励高校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合作,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为专利申请事前评估、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布局等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优化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提出“停止专利申请奖励政策,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要求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项目结题、人才评价等政策中,坚决清理“唯专利数量”的考核内容。同时,支持高校设置技术转移转化技术类和管理类岗位,激励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五是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积累,基础理论的突破要变成核心技术一定是通过产业化来实现。因此,推动成果转化,就一定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要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同志们,事业催人奋进。知识产权是保护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成果转化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扫一扫分享本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